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传播学  第3版
传播学  第3版

传播学 第3版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邵培仁著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040426878
  • 页数:416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本书是第三版。全书从传播学的产生、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纵向展示了传播学的学科概貌,从传播者、信息、符号、媒介、传播谋略、传播技巧、受众、传播环境、传播效果等方面横向阐述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展示了世界传播学的学术前沿成果,也有中国传播学界和作者的最新思考。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社会学、广播电视、编辑出版、广播电视编导、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媒体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摄影、管理学等专业教材,也可作相关专业的自学考试和研究生考试用书。
《传播学 第3版》目录
标签:传播学 传播

绪论 1

第一节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

一、传播学的定义 2

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宗旨 3

三、传播学的学科特 4

第二节 传播学的研究体系 6

一、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7

二、传播学的知识层次 10

三、传播学的理论框架 11

第三节 学习和研究传播学的意义 13

一、有助于推动传播学的学科建设 13

二、有助于正确解释和合理解决传播现象和问题 14

三、有助于提高传播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14

四、有助于增强信息传播的效果 15

五、有助于人们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 15

第四节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15

一、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 16

二、传播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种类 17

思考题 24

第一章 传播学的回顾与展望 25

第一节 传播学的渊源与孕育 25

一、传播学的欧洲渊源 26

二、美国传播学的孕育 30

第二节 传播学的产生与确立 36

一、传播学的五位创始人 37

二、传播学的完善者 44

第三节 传播学的现状和趋势 46

一、传播学的研究现状 46

二、传播学的发展趋势 48

思考题 53

第二章 传播 54

第一节 传播的概念 54

一、传播概念的演变 54

二、传播的定义 58

第二节 传播的特点 59

一、社会性和阶级性 59

二、目的性和计划性 60

三、主动性和创造性 60

四、协同性和互动性 60

五、永恒性和历史性 61

第三节 传播的分类 61

一、内向传播 62

二、人际传播 62

三、组织传播 63

四、大众传播 63

五、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64

第四节 传播的革命 65

一、语言传播革命 66

二、文字传播革命 67

三、印刷传播革命 69

四、电子传播革命 70

五、网络传播革命 71

六、历次传播革命的反思与总结 73

第五节 传播的模式 75

一、优秀传播模式的功能与标准 76

二、传播模式的典范与评介 77

三、整体互动模式的要素与特点 84

四、传播模式的运用及原则 87

第六节 传播的功能 88

一、传播功能的来源与阐释 89

二、个人的功能 93

三、组织的功能 94

四、社会的功能 96

第七节 传播的原则 99

一、制定传播原则的客观依据 99

二、必须遵循的传播原则 101

思考题 104

第三章 传播者 105

第一节 个人层面的传播者 105

一、传播者的角色 106

二、传播者的特点 108

三、传播者的权利 109

四、传播者的责任 111

五、传播者的赢效因素 114

第二节 媒介组织 119

一、媒介组织及其地位 119

二、对媒介组织的质疑与批判 121

三、媒介组织的运作 128

四、守门人和守门理论 131

五、守门人的角色与特征 135

六、守门人的功能与责任 136

七、霸权理论 138

第三节 传播制度研究 139

一、施拉姆的报刊四种理论 139

二、阿特休尔的媒介三种体系 141

三、传播制度理论评析 142

思考题 146

第四章 传播与信息 147

第一节 信息研究简述 147

一、信息研究的纵向扫描 148

二、信息研究的断面观照 151

第二节信息的传播分析 156

一、信息与物质、媒介、符号的关系 156

二、信息与讯息、文本、知识、数据的关系 157

三、社会认知理论 159

四、框架分析 160

第三节 信息的特征与分类 162

一、一般信息的特征 162

二、大众媒介信息的特征 163

三、大众媒介信息的种类 165

第四节 信息爆炸与信息匮乏 166

一、信息爆炸:量的分析 167

二、信息匮乏:质的审视 169

第五节 信息污染与信息侵略 171

一、信息污染:精神世界里的垃圾 172

二、信息侵略:没有硝烟的星球大战 175

思考题 179

第五章 传播与符号 180

第一节 符号、意义与传播 180

一、符号是人类的表征 180

二、符号与意义 183

三、编码与译码 185

第二节 符号的特性、功能与易读性 186

一、符号的特性 186

二、符号的功能 187

三、易读性与易读标准 189

第三节 语言符号 191

一、语言的性质与地位 191

二、语言的基本特性 193

三、语言的误用 194

第四节 非语言符号 198

一、非语言符号的特点 198

二、非语言符号的功能 199

三、非语言符号的类型 201

第五节 传播的符号学研究 204

一、皮尔士的现代符号学 204

二、罗兰·巴特的神话分析 206

三、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 208

四、芝加哥学派的符号互动理论 211

思考题 213

第六章 传播媒介 214

第一节 传播媒介的概念与特点 214

一、媒介的概念 215

二、传播媒介的构成要素 216

三、传播媒介的基本特点 217

四、媒介分析的标准 218

第二节 传播媒介的类型 221

一、书写媒介 221

二、印刷媒介 223

三、广播媒介 224

四、影视媒介 226

五、网络媒介 227

第三节 媒介理论述评 228

一、伊尼斯的媒介偏向论 228

二、麦克鲁汉的媒介决定论 231

三、威廉斯的媒介文化论 236

四、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 239

五、布热津斯基的媒介失控论 244

六、媒介恐慌论或媒体恐怖论 248

思考题 255

第七章 传播的谋略 256

第一节 传播谋略的立体透视与分析 257

一、传播谋略的内涵与机理 257

二、传播谋略的起点与特点 259

第二节 传播谋略的运筹与决断 262

一、谋略运筹与决断的原则 262

二、获取锦囊妙计的正确途径 263

三、获取锦囊妙计的基本步骤 264

第三节 古今传播谋略经典 265

一、直接性谋略 267

二、间接性谋略 268

三、连续性谋略 269

四、积累性谋略 269

五、时机性谋略 270

六、定位性谋略 271

思考题 273

第八章 传播的技巧 274

第一节 传播技巧的概念与特点 274

一、传播技巧的实质 275

二、传播技巧的特点 276

第二节 传播技巧的掌握与运用 276

一、获取传播技巧的途径 277

二、运用传播技巧的原则 278

第三节 中外传播技巧集萃 279

一、组构技巧 279

二、论证技巧 282

三、鼓动技巧 287

四、传递技巧 291

五、抗御技巧 292

思考题 294

第九章 受众 295

第一节 受众的形貌 295

一、受众的角色 296

二、受众的特点 297

三、受众的类型 298

四、受众的基本权利 300

第二节 受众研究的理论 305

一、个人差异论 305

二、社会类型论 306

三、社会关系论 307

四、满足需要论 308

五、社会参与论 309

第三节 受众的心理 310

一、受众的需要 310

二、受众的动机 312

三、受众的心理效应 315

四、受众的心理倾向 317

第四节 受众的选择机制 320

一、选择性注意 320

二、选择性理解 321

三、选择性记忆 323

第五节 受众的反馈 325

一、反债的界定与阐释 325

二、多种多样的反债 329

三、如何正确对待反债 330

第六节 意见领袖 332

一、意见领袖的形成因素 332

二、意见领袖的中介功能 334

三、要正确对待意见领袖 335

思考题 337

第十章 传播环境 338

第一节 传播与环境的关系 338

一、传播对环境的依赖 339

二、环境对传播的作用 340

第二节 传播环境的特征与类型 341

一、传播环境的特征 341

二、传播环境的类型 343

第三节 地理环境与物理环境 345

一、地理环境 345

二、物理环境 347

第四节 媒介环境与社会环境 349

一、媒介环境 349

二、社会环境 351

第五节 传播环境与媒介生态 353

一、媒介作为环境的研究 354

二、北美媒介生态学派 355

三、媒介生态的基本观念 359

思考题 364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 365

第一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历程与阶段理论 365

一、传播效果研究的探索历程 365

二、魔弹效果论 370

三、微弱效果论 372

四、条件效果论 375

五、分层效果论 378

第二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断面理论 382

一、社会说服论 382

二、认知一致论 383

三、认知失调论 384

四、文化规范论 386

五、议程设置论 386

六、知识鸿沟论 388

七、沉默螺旋论 389

八、媒介依赖论 390

第三节 传播效果的实质 391

一、传播效果的特征 392

二、传播效果的构成 393

三、立体效果的三维结构 394

第四节 传播效果的形成 396

一、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 396

二、传播效果的形成因素 398

第五节 传播效果的评估 399

一、传播效果的评估原则 399

二、传播效果的评估途径 400

思考题 402

附录 403

人类传播大事年表 403

主要参考书目 407

第三版后记 41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