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博士课程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博士课程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博士课程录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向云驹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华书局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101091427
  • 页数:372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一部针对博士生教学的著作,从哲学、美学、方法论、本体论等方面对非遗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阐述和拓展,探讨其学理与本质。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博士课程录》目录

引言 1

第一编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论纲 8

第一讲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术独立与学科新创 8

一、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起源与发展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学 9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国际知识背景 12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作为独立学科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6

第二讲 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方法及其学科定位 21

一、如何定义和定性非物质文化遗产 22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问题 25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研究和其他文化遗产及其研究的关系 27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和各种各样的学科之间的关系 31

第三讲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术立场 37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理论张力 38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 41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学术境界 42

第二编 非物质文化遗产哲学 46

第四讲 场有哲学与非物质性 46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问题的由来 47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言指称 49

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哲学追问 50

四、“非物质”的社会泛化 54

五、非物质与物质的时代悖论 57

六、物质与非物质关系关联度分析及其启示 59

第五讲 身体哲学与身体遗产 64

一、身体:“非遗”分类的逻辑起点 65

二、身体的遗产与遗产的身体 67

三、道成肉身:身体人类学与身体哲学 72

四、身体性导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哲学根性 77

五、身体的死亡与遗产的救赎 79

第六讲 空间哲学与文化空间(上) 82

一、文化空间的概念 83

二、文化空间的类型学分析 85

三、文化空间与其他遗产的关系 86

四、文化空间的基本特征 90

五、文化空间的核心价值 92

六、我国文化空间资源状况 93

七、文化空间的保护原则 96

第七讲 空间哲学与文化空间(下) 99

一、“空间”辨名 100

二、在场场所与出场空间 101

三、空间的哲学与文化空间的认知 103

四、人类学空间与时空互置 106

五、作为“非遗”的文化空间 112

第八讲 他者哲学与文化自觉 114

一、费孝通“文化自觉”理念的内涵 115

二、文化自觉的方法论及其他者的意义 121

三、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文化及其文化自觉 124

第九讲 哲学人类学与核心价值 131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132

二、人类学的“核心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术关联 133

三、核心价值:从自在文化走向自觉文化 136

四、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文化创造 139

第三编 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学 142

第十讲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学问题 142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美学立场 143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学范畴 145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学境界 149

第十一讲 民间美术的本真与分类 152

一、遗产分类是世界性学术难题 153

二、民间美术的分类研究 155

第十二讲 中国木版年画价值再确认 165

一、木版年画旧价值观及其批判 166

二、年画价值的深度破败与年画生存的极度濒危 171

三、年画价值转变的契机 174

四、年画价值观的转变与重建 175

五、年画价值的时空展延 186

第十三讲 中国四大节日的文化美学 188

一、话说春节 189

二、话说清明节 197

三、话说端午节 205

四、话说中秋节 214

第四编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方法论 226

第十四讲 论科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观 226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地位 227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诗意的栖居 229

三、首要任务是“整理国故” 231

第十五讲 记录:从研究到保护 235

一、记录的意义 236

二、记录的学术史 237

三、学术性的记录原则与发展 239

四、中国的记录与田野经验 242

五、保护性记录的兴起 245

六、保护性记录的原则 247

第十六讲 研究方向和编写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教材 251

一、学院的学术优势和发展建议 252

二、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教材编写的想法和建议 262

三、提问及交流部分 265

四、冯骥才的总结 267

第十七讲 博士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及学术方法 272

一、要了解中国就要了解世界 274

二、条件具备,数十年间可出大师 276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如何成为可能 278

四、我们正面对无穷的学术生长点 280

第十八讲 我的田野经历 287

一、我与田野的渊源 288

二、田野的广阔性 290

第五编 学术示范选例 294

第十九讲 回应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中国问题 294

第二十讲 从身体人类学走向身体美学和身体哲学 308

第二十一讲 若干文化遗产社会热点的观察 325

一、为文化争名未必都应受批评 326

二、嘴巴不保护 申遗又何用——不支持“中国烹饪”申遗的若干理由 331

三、弘扬长征精神非要借助申遗吗? 335

四、坚守中国书法艺术的文化高贵——论后申遗时代的中国书法发展路径 338

五、略议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问题——以湖南武冈丝弦为例 346

六、关键的问题在于教育领导干部——《领导干部中国书画修养手册》读后感 351

附录 358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讲义(写作提纲) 358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博士生推荐读书目录、范围与方法 366

后记 37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