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印刷化学分析与物理检验
印刷化学分析与物理检验

印刷化学分析与物理检验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白东海,王西燕著
  • 出 版 社: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5
  • ISBN:15266·015
  • 页数:400 页
图书介绍:
《印刷化学分析与物理检验》目录

目录 1

第一篇 分析化学基础知识 1

第一章 绪论 2

第一节 概述 2

一、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2

二、分析方法的分类 3

三、定量分析过程 5

四、定量分析结果的表示 5

一、准确度和精密度 6

第二节 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6

二、误差的分类及产生的原因 9

三、提高分析准确度的方法 10

四、有效数字及其计算规则 11

第二章 酸碱滴定法 14

第一节 酸碱滴定法概述 14

第二节 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 15

一、强酸滴定强碱或强碱滴定强酸 15

二、强碱滴定弱酸 19

三、强酸滴定弱碱 22

四、强碱滴定多元酸 23

一、碳酸钠的滴定 25

第三节 盐类的滴定及指示剂的选择 25

二、硼砂的滴定 27

第四节 酸碱滴定中CO2的影响 27

第五节 缓冲溶液 28

第三章 络合滴定法 30

第一节 络合滴定法概述 30

一、络合物及其组成 30

二、络合滴定法 30

三、络合滴定曲线 33

第二节 酸度对络合滴定的影响 35

一、酸度是影响络合滴定的重要因素 35

的影响 37

二、EDTA的酸效应及其对金属络合物稳定性 37

三、络合滴定对表观稳定常数的要求 39

四、滴定的最高酸度和酸效应曲线 39

五、水解及其他副反应的影响 41

第三节 络合滴定中的指示剂 42

第四节 络合滴定法各种滴定方式 46

一、直接滴定法 46

二、返滴定法 46

三、间接滴定法 47

四、置换滴定法 47

一、控制溶液的酸度 48

第五节 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的途径 48

二、掩蔽和解蔽 50

第四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53

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53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53

二、氧化数 53

三、氧化还原电对和氧化还原半反应 56

四、标准电极电位 57

五、电极电位公式——能斯特方程式 58

六、氧化还原当量 59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 61

第二节 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次序和反应完成的 61

程度 61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次序 63

三、氧化还原反应完成的程度 63

四、氧化还原反应速度 65

第三节 氧化还原滴定法 67

一、概述 67

二、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68

三、氧化还原滴定指示剂 72

四、几种典型的氧化还原反应 74

五、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 76

第五章 重量分析和沉淀滴定法 79

第一节 重量分析法概述 79

第二节 重量分析的基本理论 80

一、溶度积原理 80

二、影响沉淀完全的因素 82

三、影响沉淀纯净的因素 84

四、沉淀条件的选择 85

第三节 重量分析的过程和操作 86

第四节 沉淀滴定法 90

一、莫尔法——用铬酸钾作指示剂 90

二、佛尔哈德法——用铁铵矾作指示剂 91

第六章 比色分析法 93

第一节 概述 93

第二节 比色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94

一、有色溶液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94

二、光的吸收定律 96

第三节 比色分析方法和测量条件 100

一、目视比色法 100

二、光电比色法 101

第四节 显色剂和显色条件 103

二、显色条件 104

一、选择显色反应的标准 104

第五节 分光光度法 106

第二篇 印刷工业常用分析方法 109

第一章 铅合金分析 110

第一节 铅的测定 110

一、EDTA容量法 110

二、铬酸铅容量法 112

三、极谱法 114

四、重量法 115

第二节 锑的测定 116

一、溴酸钾容量法 116

二、极谱法 118

三、原子吸收光谱法 119

第三节 锡的测定 120

一、碘量法 120

二、极谱法 123

第四节 铜的测定 124

一、沉淀分离——铜试剂比色法 124

二、极谱法 126

三、原子吸收光谱法 128

第五节 锌的测定 129

一、原子吸收光谱法 129

二、极谱法 130

三、PAN萃取比色法 131

第六节 铁的测定原子吸收光谱法 133

第二章 电镀溶液的分析 135

第一节 镀铁液的分析 135

一、硫酸亚铁的测定 135

二、硫酸铵的测定 136

三、总铁含量的测定(重铬酸钾容量法) 138

四、Fe3+离子的测定(EDTA络合滴定法) 139

第二节 镀铬液的分析 141

一、铬酐的测定(莫氏盐法) 141

二、铬酐的测定(碘量法) 142

三、铬酐的测定(极谱法) 143

四、三价络的测定(莫氏盐法) 144

五、三价铬的测定(碘量法) 145

六、硫酸、硫酸根的测定(硫酸钡沉淀—— 146

EDTA容量法) 146

七、硫酸、硫酸根的测定(硫酸钡重量法) 148

八、硼酸的测定 148

九、氧化镁的测定 150

十、硅氟酸的测定(硅氟酸钾容量法) 151

一、硫酸镍的测定 153

第三节 镀镍液的分析 153

二、硼酸的测定 154

第四节 镀铜液的分析 155

一、焦磷酸盐镀铜液中铜及焦磷酸铜的测定 155

二、焦磷酸盐镀铜液中焦磷酸根及焦磷酸钾的 156

测定 156

三、焦磷酸盐镀铜液中正磷酸根的测定 157

四、酸性镀铜液中硫酸的测定 158

五、酸性镀铜液中硫酸铜的测定 159

六、碱性镀铜液中氰化亚铜的测定 160

七、碱性镀铜液中游离氰化钠的测定 161

第三章 照相制版药液的分析 162

第一节 干片显影液的分析 162

一、碳酸钠的测定 162

二、亚硫酸钠的测定 163

三、溴化钾的测定 165

四、米吐尔与对苯二酚的测定 167

五、硼砂的测定 168

第二节 干版定影液的分析 170

一、硫代硫酸钠的测定 170

二、亚硫酸钠的测定 171

三、醋酸的测定 172

四、铬矾的测定 173

第三节 湿版银水液的分析 175

一、硝酸银的测定 175

二、硝酸的测定 177

第四节 湿版显影液的分析 178

一、乙醇的测定 178

二、硫酸亚铁的测定 180

第五节 湿版定影液的分析 180

一、氰化钾的测定 180

二、硫酸钾的测定 181

三、总银量的测定 182

第六节 凹版腐蚀液的分析 183

一、氯化亚铁的测定 184

二、三氯化铁的测定(重铬酸钾法) 186

三、三氯化铁的测定(EDTA络合滴定法) 188

四、微量铜的测定 190

第七节 碳素纸敏化液的分析重铬酸钾或重铬酸 191

铵的测定 191

第八节 胶印水斗溶液pH值的测定 192

二、色度的测定 194

一、臭的测定 194

第一节 物理性质的测定 194

第四章 水质分析 194

三、透明度的测定 195

四、悬浮物的测定 196

第二节 化学成份和性质的测定 196

一、pH值的测定(比色法) 197

二、pH值的测定(电位法) 203

三、酸度的测定 203

四、总碱度、碳酸根及重碳酸根的测定 204

五、钙的测定(EDTA容量法) 208

六、钙的测定(比浊法) 210

七、镁的测定 211

八、硬度(总硬度、永久硬度、暂时硬度)的测定 212

九、氯离子的测定(硝酸银容量法) 216

十、氯离子的测定(硫氰酸盐法) 218

十一、亚硝酸根的测定 219

十二、硝酸根的测定 221

十三、铁(总铁、高铁、亚铁)的测定 224

十四、硫酸根的测定(重量法) 225

十五、硫酸根的测定(联苯胺法) 226

十六、硫酸根的测定(EDTA间接滴定法) 227

十八、氰化物的测定(吡啶联苯胺比色法) 229

十七、硫酸根的测定(比浊法) 229

十九、氰化物的测定(硝酸银容量法) 230

第五章 铝版基PS版及其他项目的一些分析方法 232

第一节 PS版电解液的分析 232

一、盐酸的测定(KF隐蔽铝容量法) 232

二、电解液中氯离子的测定(硫氰酸盐容量法) 233

第二节 PS版阳极氧化液的分析 234

一、草酸、草酸根的测定 234

二、硫酸、硫酸根的测定(容量法) 236

三、硫酸、硫酸根的测定(重量法) 238

容量法) 239

四、阳极氧化液中铝的测定(氟化钾取代—EDTA 239

五、阳极氧化液中铝的测定(酸碱容量法) 241

六、阳极氧化液中铝的测定(比色法) 243

第三节 封孔液的分析 245

一、二氧化硅的测定(硅氟酸钾容量法) 245

二、二氧化硅的测定(重量法) 247

第四节 1-萘酚-5-磺酸(即L酸)含量的测定 249

第五节 2-氨基-1-萘酚-5-磺酸含量的测定 252

第六节 2-重氮-1-萘醌-5-磺酰氯中氯含量的 253

测定 253

测定 255

第七节 2-重氮-1-萘醌-5-磺酰氯中氮含量的 255

第八节 2-重氮-1-萘醌-5-磺酰氯熔点的测定 258

第九节 2-重氮-1-萘醌-5-磺酰氯感光剂运动 259

粘度的测定 259

第十节 酸值的测定 261

第十一节 羟基的测定 262

第十二节 双键含量的测定 263

第六章 油墨质量检验方法 269

一、油墨颜色测定法 269

二、着色力测定法 270

三、细度测定法 271

四、流动度测定法 273

五、比重测定法 274

六、干性测定法 276

七、结膜干燥测定法 277

八、油墨粘度检验法 278

九、油墨绝对粘度检验法 279

十、粘性测定法 281

十一、粘性增值测定法 283

十二、飞墨测定法 283

十三、稳定性测定法 283

十四、耐水、耐溶剂性能测定法(浸泡法) 284

十五、耐水、耐溶剂性能测定法(压刮样法) 286

十六、固着速度测定法 287

十七、渗色性测定法 288

十八、干燥性测定法 289

十九、光泽测定法 290

第七章 纸张质量检验方法 292

第一节 纸与纸板平均试样的采取及检验前试样 292

的处理方法 292

一、平均试样的采取 292

二、测定前试样的处理 293

第二节 纸与纸板尺寸、偏斜度、定量、厚度及 294

紧度的测定法 294

一、取样及处理 294

二、尺寸的测定 294

三、偏斜度的测定 294

四、定量的测定 295

五、厚度的测量 296

六、紧度的测定 297

第三节 纸与纸板纵、横向和正、反面的测定法 297

一、纵、横向的测定 297

第四节 纸与纸板抗张强度和伸长率的测定法 298

二、正、反面的测定 298

第五节 纸与纸板耐破度的测定法 301

第六节 纸撕裂度的测定法 303

第七节 纸平滑度的测定法 305

第八节 纸与纸板耐折度的测定法 307

第九节 纸透气度的测定法 308

第十节 纸伸缩性的测定法 309

第十一节 纸施胶度的测定法(墨水划线法) 312

一、毛细管吸收速度的测定法 313

第十二节 纸与纸板吸收性的测定法 313

二、表面吸收速度的测定法 314

三、表面吸收重量的测定法 315

四、吸收重量的测定法 316

第十三节 纸与纸板水分的测定法 317

第十四节 纸与纸板灰分的测定法 318

第十五节 纸热处理后强度损失的测定法 319

第十六节 纸润湿强度的测定法 319

第十七节 纸与纸板白度的测定法 320

第十八节 纸不透明度的测定法 321

第十九节 纸透明度的测定法 322

第三篇 分析室常用仪器和设备 325

第一节 阻尼天平 326

第一章 分析天平 326

第二节 电光天平 329

第三节 其他分析天平 330

第四节 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规则 331

第二章 玻璃容器的使用与校正 333

第一节 滴定管 333

第二节 移液管 335

第三节 容量瓶 336

第四节 碘量瓶 336

第一节 581G型光电比色计 338

第三章 比色分析仪器 338

第二节 72型分光光度计 339

第三节 比色计的主要元件 340

第四节 光电比色计的维护和常见故障产生的原因 342

第四章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及仪器的简介 343

第一节 概述 343

第二节 基本原理 343

第三节 仪器装置 346

第五章 极谱分析简介 349

第一节 极谱分析的原理 349

第三节 仪器的维护 351

第二节 极谱分析的特点 351

第六章 酸度计 353

第一节 pH测定的基本原理 353

第二节 酸度计基本构造 353

第三节 酸度计的使用 356

第七章 光密度计 359

第一节 测定原理 359

第二节 密度计的构造 361

二、标准EDTA溶液 365

一、0.1N重铬酸钾溶液 365

第一节 标准滴定溶液的制备及标定 365

第八章 印刷化学分析中常用试剂的制备 365

三、0.1N盐酸溶液 366

四、0.1N硫酸溶液 367

五、0.1N硝酸溶液 367

六、0.1N氢氧化钠溶液(不含二氧化碳) 367

七、0.1N硫酸亚铁铵溶液(莫尔盐溶液) 368

八、0.1N碘液 369

九、0.1N高锰酸钾溶液 369

十、0.1N硫代硫酸钠溶液 370

十一、0.1N亚砷酸钠——亚硝酸钠溶液 370

一、标准pH值溶液的制备 371

缓冲溶液的制备 371

十二、0.25N草酸钠溶液 371

第二节 标准pH值溶液、混合指示剂、 371

二、常用混合指示剂的制备 372

三、缓冲溶液的制备 374

第九章 化验室的安全操作规则和防护措施 376

第一节 毒物与中毒 376

第二节 中毒急救 377

二、炸伤急救 378

三、触电事故急救 378

一、烫伤和烧伤急救 378

第三节 常见外伤的急救 378

第四节 化验室的一般安全操作规则 379

附录 380

一、国际原子量表(1975年) 380

二、常见化合物的分子量和当量 382

三、弱酸和弱碱的电离常数表 385

四、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18~25℃) 387

五、常用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389

六、标准电极电位 391

七、络合物稳定常数 393

八、对数及反对数表 39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