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以谁为师?  一个日本80后对中日关系的观察与思考
以谁为师?  一个日本80后对中日关系的观察与思考

以谁为师? 一个日本80后对中日关系的观察与思考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日本)加藤嘉一著
  • 出 版 社:北京:东方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06035255
  • 页数:278 页
图书介绍:本书作者2003年来到北京,做为日本公费留学生求学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在5年生活与学习的过程当中,曾组织、策划过各种学术研讨会、国际文化交流等活动,也经常在中外媒体发表评论文章。本书是作者对于曾经所观察过的、思考过的中日两国人和事物进行的较系统的梳理。对于中日两国来说,有必要思考如何和平友好下去、如何共同发展下去。
《以谁为师? 一个日本80后对中日关系的观察与思考》目录

序 1

自序 1

第一章:体验篇 1

胡锦涛主席“温厚”的手 1

亲眼目睹福田康夫访华 2

《京论坛》座谈会:中日偏见究竟由何而来? 4

中日“辩证戏” 9

“中国老变化,日本要计划”的困境 11

TGC北京:中日“共创”新时尚 14

北大是自由、民主的地方吗? 15

北大是中国“走出去引进来”的象征 17

我为北大骄傲 19

文化交流中的“跨角色”合作 22

中日两国青年的“角色” 24

从青春到社会—献给中日大学生 26

我参与出版《七日谈》的目的 30

“反日游行”给予的教训 32

被政治关系牺牲的文化关系 34

中日女足赛的欣慰 35

北京—最需要“耐心” 37

北京—走向东方“新天地” 39

北京—和不文明说“再见” 42

文明素质:中国“新百年梦” 43

2008年8月8日感言 45

毕业思考(一)—艰苦的72小时 47

第二章:感受篇 49

温家宝的魅力何在? 49

福田辞职改变中日关系了吗? 51

张艺谋“第一印象” 54

小泉纯一郎为何没有参加早餐会? 56

评《岩松看日本》—媒体报道对中日比任何时代都重要 57

王旭明“下课”了 59

中国记者 61

我眼里的毛泽东 64

王毅、日本、外交官 65

我看王毅当国台办主任 67

张光北的人格魅力 68

与《靖国》导演李缨对谈 69

邓小平是如何“观察”世界的? 78

学习邓小平的对外战略思考 80

伟大中国观察家费正清给予的启示 84

我眼中的华人:神奇而美丽 89

中国人是创造奇迹的民族 90

我为我学生骄傲:“师生缘”是超越国界的 91

亨廷顿逝世:21世纪思想论争将开始 93

日本为何没有“范跑跑”? 95

福原爱拿的旗帜和一口流利的东北话 99

伟大教练—郎平和井村 100

刘翔是我们的骄傲 102

假设麻生当首相,中日关系将怎么变? 103

毕业思考(二)—为什么选择“毒饺子”作论文选题? 106

第三章:观察篇 109

2008年最大的新闻 109

“向外看”还是“向内看”? 112

中日改革背后的差异—“心态” 115

中日民众的“心”还在挣扎中 117

中日围绕自卫队运输机的“挫折” 118

中日公民要摆脱“弱国心态” 121

中日韩向全球传达政治决心? 122

中国是如何运用“外交艺术”的? 124

我看当代中国的国家利益 126

“日本杨佳案”告一段落了? 129

中方对“春晓”有让步吗? 132

奥运前夕关注后奥运时期 134

日本代表队拿着的中日两国国旗代表什么? 136

从“毒饺子”到“毒奶粉” 138

长野奥运圣火传递“安全”完成的背后 141

四川地震拉近了中日情感吗? 143

北大学子如何看待日本和日本人? 145

日韩“鸿沟”的北京观察 154

四川大地震“灾后重建”不该一次性应该综合性 157

北京人为什么闯红灯? 159

居安思危:中日必须谨慎对待“暖春” 163

中国人有必要了解自己如何被外界看待 165

中国人应该理解日本人二战观的“两难” 167

中国人必须吸取“家乐福风波”的教训 168

中国的对外传播要“光而不耀” 170

期待中国能够坚持到底走自己的路 177

毕业思考(三)—观察“毒饺子” 178

第四章:思考篇 183

第三双眼为何重要? 183

为何日本人不看好中日关系? 185

为何中国人的对日感情好转? 187

胡锦涛访日的4点思考 189

日本人应该珍惜胡锦涛 191

日本首相为什么老换? 193

日韩竹岛(独岛)争端对中日钓鱼岛之争的启示 195

如何让高中生体验对方国家? 197

中学生不仅要学习历史,还要思考历史 199

日美关系与中国因素 201

我眼中的美国和日美关系 204

研究东亚为什么要到美国? 208

冷战后中日“共同战略基础”何在? 209

什么是真正的“精英”? 211

谋事在于精英,成事在于草根 213

我对学生交流的总结思考 214

“暧昧”和“不透明”产生的不信任和危险感 216

反思“2005年” 218

思考中日关系的5点视角 223

“陈冠希事件”:反思网络时代 224

靖国神社的“复杂” 226

“靖国神社”是否是中日关系的“底线”? 228

毕业思考(四)—思考“毒饺子” 230

第五章:探索篇 235

中日关系:走过30年 235

中日民众需要超越思维的局限 237

假设日本失去中国 239

中日决策者不一定要“亲”,但一定要“知” 243

环保:无国界的机遇 244

谁真正在监督媒体? 246

东海问题需要全民讨论吗? 248

需要“双向”努力的历史“认识” 249

中日面临的是“两种”历史认识问题 251

历史认识问题—中日关系的“象征” 253

“表扬对方”比“张扬自己”更重要 254

日本对华ODA有偿部分结束了 255

从“语言”看未来中日未来的实力格局 257

动机是利益友好是结果 259

前所未有的“两强”时代 261

东亚前景和日本的角色 262

中国应该加入“富国俱乐部”吗? 264

中国应否反对日本“入常”? 266

政治家能解决多少问题? 267

官僚能解决多少问题? 268

媒体能解决多少问题? 269

商人能解决多少问题? 270

文艺人能解决多少问题? 271

学者能解决多少问题? 272

青少年能解决多少问题? 273

毕业思考(五)—回答“毒饺子” 274

编后记 27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