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眼生理学
眼生理学

眼生理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阎洪禄,于秀敏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117045493
  • 页数:610 页
图书介绍:
《眼生理学》目录
标签:理学 主编

第一篇 屈光介质生理 3

第一章 角膜生理 3

第一节 角膜的组织学 3

一、概述 3

二、上皮细胞层 4

三、角膜缘干细胞 4

四、前弹力层与实质层 6

六、内皮细胞层 7

五、后弹力层 7

七、正常角膜的细胞外基质 9

八、角膜的神经支配 10

第二节 角膜的化学组成 12

一、角膜的主要化学组成 12

二、角膜各区域构成成分的差别 13

三、角膜的发育与其结构成分的改变 14

第三节 角膜的物质代谢 14

一、糖代谢 14

二、氨基酸和蛋白质代谢 15

四、角膜代谢与氧的利用 16

三、抗坏血酸 16

第四节 角膜的水合作用及相对脱水状态 17

一、角膜的水合作用 17

二、角膜水含量恒定的维持 19

三、角膜上皮细胞的作用 22

第五节 角膜的通透性 24

一、角膜的组织结构与其通透性 24

二、上皮和内皮细胞的通透性 24

四、角膜对荧光素的通透性 25

五、某些物质的易化传递 25

三、角膜对水的通透性 25

六、角膜的药物动力学 26

第六节 角膜的透明性 28

一、角膜的组织结构特征与其透明状态的维持 28

二、角膜的无血管状态 32

三、正常眼内压 34

四、正常的角膜代谢 34

五、电解质与渗透压的平衡 34

第七节 角膜的生理免疫 35

一、泪液膜的免疫屏障功能 35

四、角膜中的免疫活性细胞 36

三、角膜组织的免疫球蛋白 36

二、角膜的免疫屏障功能 36

五、角膜组织的抗原性 37

六、角膜细胞与免疫赦免 37

七、角膜周边部及角膜缘的生理免疫特点 38

八、角膜胶原酶的研究进展 40

九、细胞粘附分子及其在角膜中的表达 42

第八节 角膜的损伤修复 43

一、角膜上皮的损伤修复 43

二、角膜实质的损伤修复 44

三、角膜内皮的损伤修复 46

四、生长因子与角膜损伤修复 47

五、纤维连接蛋白在角膜伤口愈合中的作用 49

六、细胞凋亡与角膜创伤修复 50

第九节 角膜新生血管 51

一、角膜水肿学说 51

二、缺氧学说 52

三、白细胞介导学说 52

四、某些营养物质缺乏 52

五、血管性因子学说 52

一、概述 53

第十节 角膜地形图检查 53

六、免疫机制学说 53

二、角膜地形图仪的结构与原理 55

三、角膜地形图仪的特性 56

四、角膜地形图的有关术语 57

五、正常角膜地形图 58

六、角膜地形图的应用 58

第二章 晶状体生理 68

第一节 晶状体的发育及组织结构 68

一、晶状体的发育 68

二、晶状体的组织结构 69

第二节 晶状体内的蛋白质 74

一、晶状体内蛋白质的分布 74

二、主要蛋白成分 75

三、可溶性蛋白 75

第三节 晶状体的电解质及其电活动 82

一、晶状体内的高钾低钠状态的维持 82

二、晶状体电位 84

三、晶状体非对称电位 85

第四节 晶状体的微量元素与酶 87

二、硒与有关酶系统 88

三、钙与有关酶 88

一、锌及相关酶系统 88

四、镁 91

五、钾、钠、铷 91

六、其他微量元素 92

第五节 晶状体的糖代谢 92

一、晶状体糖代谢的意义 92

二、晶状体糖代谢的可能途径 93

三、晶状体糖代谢的调控 93

四、非酶性糖基化反应 94

一、抗氧化酶系统 96

第六节 晶状体内的抗氧化系统 96

二、谷胱甘肽 97

三、维生素 98

四、β胡萝卜素及类胡萝卜素 99

五、牛磺酸 100

六、微量元素与晶状体的抗氧化系统 101

第七节 晶状体的损伤修复 101

一、机械性损伤修复 101

二、晶状体上皮细胞DNA氧化损伤的修复 104

二、细胞凋亡的生物学特征 106

第八节 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及其与白内障形成的关系 106

一、细胞凋亡的概念 106

三、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 107

四、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与白内障 109

第九节 白内障 110

一、老年性白内障 110

二、糖性白内障 114

三、硒性白内障 116

四、皮质类固醇性白内障 118

五、遗传性白内障 119

第十节 晶状体混浊度及代谢状态无损伤检测技术 120

一、晶状体图像检查技术 121

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 122

三、激光拉曼光谱检查法 122

四、磁共振法 124

第三章 玻璃体生理 126

第一节 玻璃体的胚胎发育 126

一、原始玻璃体 126

二、次级玻璃体 126

第二节 玻璃体的解剖结构 127

一、玻璃体的三区结构 127

三、三级玻璃体 127

二、玻璃体的带状结构 128

三、玻璃细胞 129

第三节 玻璃体的主要化学组成 129

一、玻璃体胶原 130

二、透明质酸 130

第四节 玻璃体透明状态的维持 131

一、玻璃体的无血管状态 131

第五节 晶状体悬韧带 132

一、形态结构 132

二、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132

二、化学组成 133

三、晶状体悬韧带在调节中的作用 134

第四章 房水与眼压 135

第一节 有关解剖及生化 135

一、睫状体 135

二、前房角的组织结构及生化 140

三、视乳头的组织结构及其青光眼性变化 147

第二节 血-眼屏障 150

一、血-房水屏障的试验研究 150

二、血-房水屏障的作用机制 150

三、血-玻璃体屏障 151

四、血-眼屏障的解剖部位及形态学 153

第三节 房水的化学成分 156

一、房水组分及与血浆组分的比较 156

二、前、后房房水及玻璃体化学成分比较 159

第四节 房水的生成 161

一、房水生成的一般过程 161

二、房水形成的主动转运机制 161

三、超滤作用 163

四、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特性与视网膜下液的吸收 164

二、内皮素 166

一、碳酸酐酶抑制剂 166

第五节 影响房水分泌的某些因素 166

三、心钠素 168

四、环核苷酸与眼压调节 169

五、钙通道阻滞剂对眼压的影响 169

第六节 房水的排出 170

一、房水的产生速度及测量方法 170

二、房水的排出 172

三、房水排出的阻力 177

第七节 眼内压 180

一、眼压测量法 181

二、正常眼压 182

三、影响眼压的因素 183

第八节 血-房水屏障破坏与眼压 186

一、BAB破坏的途径 186

二、检测BAB破坏的方法 186

三、BAB破坏与前列腺素 187

四、BAB破坏与P物质 191

六、神经支配在BAB破坏中的作用 192

第九节 眼压调节的神经支配 192

五、降血钙素基因相关性多肽与眼压 192

一、交感神经调节 193

二、副交感神经调节 200

三、中枢神经系统的眼压调节 202

第十节 青光眼 204

一、青光眼的发病机制 204

二、青光眼病理改变的发生机制 208

三、青光眼的现代诊断技术 210

第一节 视网膜的组织学 217

一、视网膜色素上皮层 217

第五章 视网膜的组织结构 217

第二篇 视觉机制 217

二、视锥、视杆细胞层 219

三、外界膜 220

四、外核层 220

五、外丛状层 220

六、内核层 222

七、内丛状层 224

八、神经节细胞层 224

第二节 视网膜神经元 226

十、内界膜 226

九、神经纤维层 226

一、光感受器 227

二、双极细胞 227

三、神经节细胞 227

第三节 视网膜神经元之间的连接 227

一、缝隙连接 228

二、突触 229

第四节 视网膜的分区 231

一、中心凹 231

二、黄斑 231

第五节 黄斑部组织结构特点 232

一、黄斑部视网膜组织结构特点 232

三、旁中心凹和周边中心凹 232

二、黄斑部脉络膜组织结构 233

三、黄斑部组织学特点 233

四、黄斑部血液循环特点 233

第六章 光度测定及眼的屈光 235

第一节 光度测定 235

一、可见光 235

二、发光强度 235

三、照明强度和亮度 236

六、视网膜照度 237

四、表面光强度 237

五、有效点光源 237

七、光通量 238

第二节 眼的屈光 240

一、眼的屈光系统 240

二、简化眼 241

三、眼光学特点 241

四、成像原理 246

五、视角和视敏度 246

六、眼的调节和辐辏 248

七、正视眼与屈光不正 250

第一节 光觉 253

一、绝对阈值 253

第七章 视觉 253

二、双重理论 254

三、分辨阈 255

第二节 色觉 256

一、颜色 256

二、饱和度 256

四、色视觉的光谱范围 257

五、伴随光强度改变的色彩变化 257

三、颜色分辨 257

六、色光混合 258

七、三色单位 258

八、 三色图 259

九、后像与对比 259

第三节 形觉 260

一、分辨力和视敏度 260

二、视标设计原理 260

三、辨别力测定常用视标 261

第四节 诱导 262

一、空间诱导 262

二、时间诱导 263

第一节 杆体细胞及其光化学物质 264

第八章 视觉的光化学 264

第二节 锥体细胞及其光化学物质 266

一、盘膜的更新 266

二、盘膜吞噬 266

三、视锥的光化学物质 267

第三节 视网膜色素上皮和光感受器的关系 267

一、形态学联系 267

二、吞噬作用 267

一、溶解 268

二、光密谱 268

三、消化 268

第四节 视色素的提取及定性 268

四、昼夜节律 268

三、光密谱和暗视力敏感性 269

四、光化学适应和神经性适应 270

五、锥体视色素 271

第五节 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 272

一、视紫红质分子在外节浆膜中的结构形式 272

二、视紫红质与脂质成分 272

三、视紫红质的分子结构 273

四、视紫红质分子的合成及转运 274

五、视黄醛的同分异构体 275

六、视紫红质在光能下的分解(漂白过程) 275

七、视紫红质的再生 276

第六节 钙离子在视觉适应中的作用 277

一、钙离子在光感受器明适应中的作用 277

二、钙离子与cGMP的代谢 277

一、视网膜中的神经递质 278

二、视觉信息的传递和调控 278

第七节 视觉信息传递中的递质 278

第八节 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 279

一、IRBP的发现 279

二、IRBP的分布 280

三、IRBP的合成、分泌及降解 281

四、IRBP的理化特性 281

五、IRBP的生理功能 282

六、IRBP与视网膜色素变性 283

第九章 暗适应和光刺激阈 285

第一节 暗适应 285

一、暗适应及暗适应曲线 285

二、暗适应与视紫红质的再生 286

一、壁虎杆体细胞的适应研究 289

第二节 单个感受器细胞的适应研究 289

二、龟锥体细胞的适应研究 291

第三节 绝对阈值 294

一、人眼暗适应绝对阈值 294

二、最小刺激 295

三、空间、时间总和与绝对阈值 295

第一节 视网膜的电反应 298

一、感觉信号 298

第十章 视网膜电生理学 298

二、无脊椎动物眼 299

三、脊椎动物眼 301

第二节 感受器的电生理 305

一、细胞内记录电位 306

二、光谱敏感(Sλ)曲线 306

三、杆体细胞的电反应 306

四、感受器细胞的电连接 309

第三节 水平细胞电生理 312

一、水平细胞的电反应 312

二、不同类型的视网膜水平细胞 312

三、对感受器细胞的负反馈作用 313

四、水平细胞反应型的形成及在视觉中的作用 314

第四节 双极细胞电生理 315

一、双极细胞的电反应 315

二、双极细胞电反应的产生机制 316

第五节 无长突细胞电生理 317

第六节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电生理 317

一、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电反应 317

二、不同类型的神经节细胞 319

三、非-同中心外周单位 323

第七节 丛间细胞 325

一、神经节细胞的电生理学和其形态学的关系 326

第八节 视网膜电生理学的形态学研究 326

二、突触的解剖学 327

三、神经元迴路 330

第九节 视网膜递质研究 333

一、判断神经递质的条件 333

二、感光神经元的有关递质 333

三、无长突细胞的有关递质 335

四、与神经节细胞有关的神经元递质 336

五、几种视网膜神经递质 337

一、典型的ERG记录曲线 339

二、ERG的起源 339

第十节 视网膜电图 339

三、ERG的测定 343

四、ERG的应用研究 352

第十一节 眼电图 356

一、EOG的起源 356

二、EOG的检测 357

三、眼电图快速振荡电位 359

四、EOG的应用研究 360

一、Talbot-Plateau定律 364

第十一章 闪烁光与视网膜电生理 364

第一节 闪光融合频率 364

二、亮度对融合频率的影响 365

三、光斑大小对融合频率的影响 365

四、周边视觉的融合频率 366

五、Ferry-Porter定律的意义 367

第二节 视网膜电图与闪光 367

一、闪光频率对ERG的影响 368

二、ERG中的抑制效应 368

四、杆体抑制后的锥体ERG 369

三、主观融合频率和闪光ERG 369

第三节 闪光和神经节细胞放电 370

一、神经节细胞对闪光的电反应 370

二、融合 370

三、节细胞放电和Ferry Porter定律 370

四、闪光和视诱发反应 370

第四节 暗适应对融合频率的影响 371

一、暗适应的试验设计 371

二、暗适应对杆体视觉及明视觉的不同效应 371

三、杆、锥体细胞的相互作用 372

一、方波刺激 373

第五节 正弦波刺激 373

二、正弦曲线波刺激 374

三、频率标记通道 375

第十二章 视敏度 376

第一节 不同情况下的视敏度 376

一、不同区域视网膜的视敏度 376

二、适应与视标亮度对视敏度的影响 376

三、瞳孔大小对视敏度的影响 378

四、双眼和单眼视敏度 378

第二节 正常视敏度 379

一、正常视敏度的测量 379

五、婴幼儿的视敏度 379

二、视敏度测定的解剖学基础 380

三、光的衍射和色像差 381

四、分辨力标准 382

第三节 高级视敏度 382

一、经典认识 382

二、现代认识 382

四、线条方向的分辨 383

五、线条的伪装效应 383

三、猫的游标视敏度 383

六、单线条分辨 384

七、视标亮度的效应 384

第四节 视觉对比敏感度与临床应用 385

一、对比度和对比敏感度 385

二、影响CSF的各种因素 386

三、视觉对比敏感度测定的实用价值 389

第十三章 波长的识别及色觉理论 395

第一节 光感受器对光谱的感受能力 395

一、浦肯野现象 395

二、光感受器对波长的识别能力 397

第二节 视传导通路对色信息的传导 400

二、神经节细胞 401

一、双极细胞、水平细胞及无足细胞 401

三、外侧膝状体 402

四、视皮层 402

第三节 色觉理论 402

一、三色理论 402

二、颉颃理论 403

三、颜色视觉的阶段学说 404

四、Land的视网膜皮质层理论(retinex theory) 405

五、色觉的中枢机制 406

一、发生率 408

第四节 色觉异常 408

二、临床表现 409

三、色觉的心理物理学检查法 410

四、色觉的客观性检查 410

第十四章 Stiles-Crawford效应、适应和光适应 415

第一节 视网膜的方向敏感性 415

第二节 适应 416

一、适应(adaptation) 416

二、时间效应 417

三、空间效应 420

四、视网膜电生理学和适应 422

五、适应和色觉 424

第三节 光适应敏感曲线 426

一、曲线上的“驼峰” 426

二、颜色匹配 427

第三篇 高级视路生理学 431

第十五章 皮层视觉 431

第一节 高级整合作用 431

一、视感觉和视知觉 431

二、高级整合活动 432

一、视网膜投射 433

第二节 单眼视知觉 433

二、快速扫视运动中的视觉变化 435

三、视觉的估计 436

四、错觉 438

五、单眼深度觉 439

第三节 双眼视觉 441

一、Cyclopean投射 441

二、双眼双视 442

三、双眼会聚作用 443

一、视网膜对应点及双眼视界 444

第四节 立体深度觉 444

二、立体视及深度觉 446

三、Pulfrich现象 448

第五节 双眼视觉的深层次研究 449

一、视网膜竞争与优势眼 449

二、立体光泽感 450

三、双眼颜色混合 450

第六节 运动觉 451

一、运动觉的产生 451

二、运动敏感度的阈值 451

一、视神经及视束 453

二、视交叉 453

第十六章 外侧膝状体及有关的高级视路神经生理学 453

第一节 通向大脑皮质的初级视路 453

三、纤维排列 454

第二节 视网膜信号的非膝状体投射靶标 454

一、上丘 455

二、附属视觉系统 455

三、丘脑下部 455

五、丘脑后结节 456

第三节 外侧膝状体 456

四、顶盖前纤维 456

第四节 外侧膝状体神经元的电反应 458

一、外侧膝状体神经元 458

二、膝状体神经元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电生理学比较 460

三、感受野的构成 461

四、X-细胞和Y-细胞的功能差异 462

五、膝状体中间神经元及其感受野 463

六、外侧膝状体核内的抑制作用 464

七、视皮质对膝状体神经元的影响 465

一、神经元结构特点 467

二、大脑皮层的层次结构 467

第一节 大脑皮质的结构特点 467

第十七章 视觉的大脑皮层投射 467

三、大脑皮层的分区 468

第二节 纹状区和纹状前区及其投射 469

一、纹状区及其投射 469

二、纹状前区及其投射 469

第三节 视网膜在大脑皮层的投射 470

一、视网膜在大脑皮层的投射区 470

二、点对点投射 470

三、皮层的放大因素 470

一、外侧膝状体的损伤研究 471

第四节 外侧膝状体在皮层的投射 471

二、逆行标记物研究 472

三、放射性标记物研究 472

四、外侧膝状体在大脑皮层各层次的投射 473

五、外侧膝状体投射的电记录 473

第五节 发自视皮层的投射 474

第十八章 大脑皮质神经元 476

第一节 皮质神经元的分级 476

一、简单细胞的感受野及其特点 476

二、复杂细胞的感受野及其特点 477

三、超复杂细胞 478

四、皮层细胞的双眼性 479

五、皮质神经元的新分类 479

第二节 感受野与细胞结构的关系 480

第三节 不同感受野特性的细胞在视皮层的分布 481

一、细胞感受野复杂程度与视通路层次的关系 481

二、不同位置感受野细胞的分布 481

三、不同感受野朝向细胞在视皮层的分布 482

四、不同眼优势细胞在视皮层的分布 483

四、色柱 484

三、空间频率柱 484

二、眼优势柱 484

第四节 视皮层的柱状构筑 484

一、方位柱 484

第五节 大脑皮质传递介质 485

第十九章 空间分析 486

第一节 立体视觉的神经生理学基础 486

一、深度分辨 486

二、纹前区皮质神经元 487

三、胼胝体神经元 488

第二节 到达高级视中枢的双重路径 489

第三节 色觉与空间分辨 490

一、生理学及形态学研究 493

第二十章 视觉发育与视觉剥夺 493

第一节 正常视觉发育 493

二、图形敏感性的发育 494

三、视差特异性的发育 495

四、其他特异敏感性的发育 495

第二节 图形剥夺 496

一、图形剥夺 496

二、斜视对视野特性发育的影响 497

二、剥夺效应的可逆性 498

一、剥夺效应易感期 498

第三节 剥夺效应的易感期及可逆性 498

三、视觉剥夺后的视野变化 498

第二十一章 非膝状体纹状区视路及其中枢神经元 500

第一节 上丘 500

一、丘脑的结构及其投射 500

二、视网膜丘脑投射和视网膜顶盖投射 501

三、皮质对丘脑神经元的影响 503

第二节 丘脑后结节 503

一、结构及其投射联系 503

三、丘脑后结节的作用 504

二、丘脑后结节神经元感受野特征 504

第二十二章 视觉诱发电位 506

第一节 VEP的记录装置 506

一、刺激器 506

二、记录电极 507

三、放大器 507

四、计算机或叠加仪 507

五、显示与记录装置 508

第二节 VEP的基本波形及其来源 508

一、闪光VEP 508

二、图形VEP 509

第三节 VEP的应用研究 511

一、用VEP研究婴幼儿视系统的发育 511

三、VEP的起源 511

二、VEP在弱视的应用研究 513

三、VEP在检测青光眼和高眼压的应用研究 517

四、VEP检测各种视神经疾病 518

五、VEP检测视交叉部及视皮质疾病 519

六、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VEP检测 520

第一节 眼外肌 525

一、眼外肌的解剖 525

第二十三章 眼外肌及其功能 525

第四篇 眼运动生理及眼保护机制 525

二、眼球的运动 528

三、各眼外肌的作用 530

四、眼外肌的共同作用 531

第二节 双眼共同运动 532

一、眼位 532

二、双眼共同运动 533

三、共轭运动 533

四、非共轭运动 534

五、双眼运动法则 536

一、同向运动的运动类型 537

第三节 眼运动类型 537

二、异向运动的运动方式 539

三、同向联合异向运动 540

第四节 固视状态下的眼球运动 540

一、运动类型 540

二、双眼固视 540

第一节 眼外肌纤维及神经支配 542

一、眼外肌的显微解剖 542

第二十四章 眼球运动的神经控制 542

二、眼外肌纤维的分类 544

三、肌纤维的神经支配 544

第二节 肌纤维的收缩特性 546

一、肌纤维收缩的机制 546

二、眼外肌收缩过程中的电变化 548

第三节 视运动的基本反射 550

一、心理-视觉反射 550

二、前庭和颈本体感受反射 553

三、头和眼的共同运动 556

一、运动神经元 557

二、运动神经核 557

第四节 眼外肌的运动神经元及神经核 557

三、内侧纵束 558

第五节 眼外肌电生理学 558

一、眼肌电图 558

二、感觉信息 559

三、眼运动时的运动神经元放电 560

四、眼外肌的张力 561

第六节 协同作用中枢 562

一、旁中线桥脑网状结构 562

四、舌下前核 563

三、Darkschewitsch核 563

二、Cajal间质神经核 563

五、迷路反射神经通路 564

第七节 上丘与眼球运动 569

一、解剖联系 569

二、电刺激反应 569

三、反应类型和神经元定位 569

四、上丘的视运动整合作用 570

第八节 皮质中枢与眼球运动 571

一、枕部皮质 571

二、前额皮质眼区 571

三、后顶部皮质与眼球运动 573

四、中颞侧区皮质 574

第九节 小脑与眼球运动 574

一、解剖关系 574

二、来自眼外肌的传入冲动 575

三、视觉传入冲动 576

四、小脑神经元的放电反应 576

五、神经元定位 576

六、与眼位有关的神经元 577

七、平稳追踪运动 577

八、小脑绒球的作用 577

九、小脑损伤 578

第二十五章 瞳孔 580

第一节 解剖结构与神经支配 580

一、解剖结构 580

二、神经支配 581

第二节 瞳孔的功能与反射 581

一、瞳孔的功能 581

二、瞳孔的反射 582

第三节 瞳孔反应反射弧 582

一、对光反应反射弧 582

三、瞳孔反射中枢 583

二、近反射反射弧 583

一、副交感性药物 584

二、交感性药物 584

第四节 药物对瞳孔的影响 584

三、相互神经支配 585

第五节 瞳孔光反射试验及临床价值 586

一、瞳孔的光反射性变化 586

二、瞳孔光反应试验方法 586

三、瞳孔对光反应试验的临床价值 587

一、概念 589

二、调节幅度 589

第一节 概述 589

第二十六章 调节 589

第二节 调节机制 590

一、传统理论 590

二、新调节学说 593

第三节 调节功能随年龄的变化 594

一、睫状肌的变化 594

二、晶状体囊的改变 594

一、副交感神经 595

第四节 调节的神经机制 595

四、猴眼的老视试验观察 595

三、晶状体形态的改变 595

二、交感神经 596

三、中脑神经元 596

四、皮质神经元 596

五、产生调节的刺激因素 597

第二十七章 眼防护机制 599

第一节 瞬目 599

一、有关瞬目的解剖结构 599

二、瞬目活动分析 600

三、瞬目伴随的眼球运动 601

四、瞬目期间的视觉抑制 602

五、瞬目反射 602

第二节 泪液的分泌和排泄 602

一、泪器 602

二、泪液膜 603

三、正常泪液量 604

四、泪液的化学成分 605

五、泪液的排泄机制 606

六、泪液分泌的神经支配 607

七、泪液分泌功能检测 60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