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医学微生物学  第2版
医学微生物学  第2版

医学微生物学 第2版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贾文祥编著
  • 出 版 社: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61445105
  • 页数:348 页
图书介绍:本教材遵循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密切结合医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编写。对近年来新发现和再出现的感染性疾病及其病原体进行重点介绍,删除了部分关联不大的陈旧内容。
《医学微生物学 第2版》目录

绪论 1

第一节 微生物与微生物学 1

一、微生物的分类 1

二、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2

三、微生物学 2

第二节 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 3

一、微生物学的经验时期 3

二、实验微生物学时期 3

三、现代微生物学时期 5

第一篇 细菌学 11

第一章 细菌的生物学性状 11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11

一、细菌的大小和形态 11

二、细菌细胞的结构 13

第二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代谢 22

一、细菌的生长繁殖 22

二、细菌的新陈代谢 24

第三节 细菌的人工培养 27

一、培养基 27

二、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28

三、细菌人工培养的应用 29

第四节 细菌的分类 29

一、细菌分类的方法 29

二、细菌分类的等级 30

三、细菌的命名 30

第二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31

第一节 细菌的变异现象 31

一、形态与结构的变异 31

二、毒力的变异 32

三、耐药性的变异 32

四、菌落的变异 32

第二节 细菌遗传与变异的物质基础 32

一、染色体 33

二、质粒 34

三、噬菌体 34

四、转座因子 37

五、整合子 38

第三节 细菌变异的机制 39

一、基因突变 39

二、基因转移与重组 40

第四节 细菌遗传与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 47

第三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49

第一节 细菌的感染 49

一、正常菌群 49

二、机会致病菌 50

三、细菌感染的来源与传播 51

四、细菌感染的类型 51

五、环境因素对感染的影响 52

六、新现与再现感染 53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机制 53

一、细菌的毒力 53

二、细菌侵入的数量 57

三、细菌侵入的途径或部位 58

第三节 抗细菌免疫 58

一、非特异性免疫 59

二、特异性免疫 61

三、抗细菌感染免疫的特点 63

第四章 细菌感染的检测方法与防治原则 64

第一节 细菌感染的检测方法 64

一、病原菌的检测 64

二、血清学诊断 68

第二节 细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69

一、细菌感染的特异性预防 69

二、细菌感染的治疗 71

第五章 消毒、灭菌与生物安全 73

第一节 消毒和灭菌 73

一、常用术语 73

二、物理消毒灭菌法 74

三、化学消毒灭菌法 76

第二节 生物安全 79

一、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79

二、与生物安全相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80

第六章 球菌 82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82

一、葡萄球菌概述 82

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87

第二节 链球菌属 88

一、链球菌的分类 88

二、A群链球菌 89

三、肺炎链球菌 92

四、其他链球菌 94

第三节 奈瑟菌属 95

一、淋病奈瑟菌 95

二、脑膜炎奈瑟菌 98

第四节 肠球菌属 100

一、生物学性状 100

二、致病性 100

三、防治原则 102

第七章 肠杆菌科 103

第一节 埃希菌属 104

一、生物学性状 104

二、致病性 105

三、微生物学检查 108

四、防治原则 109

第二节 志贺菌属 109

一、生物学性状 109

二、致病性 110

三、免疫性 111

四、微生物学检查 111

五、防治原则 112

第三节 沙门菌属 112

一、生物学性状 112

二、致病性 114

三、免疫性 115

四、微生物学检查 115

五、防治原则 116

第八章 弧菌属 117

第一节 霍乱弧菌 117

一、生物学性状 117

二、致病性 118

三、免疫性 119

四、微生物学检查 120

五、防治原则 120

第二节 副溶血性弧菌 120

一、生物学性状 120

二、致病性 121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121

第九章 螺杆菌属和弯曲菌属 122

第一节 幽门螺杆菌 122

一、生物学性状 12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22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123

第二节 弯曲菌属 123

一、生物学特性 12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23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124

第十章 分枝杆菌属 125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 125

一、生物学性状 125

二、致病性 127

三、免疫性 128

四、微生物学检查 130

五、防治原则 131

第二节 麻风分枝杆菌 131

一、生物学性状 13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32

三、微生物学检查 133

四、防治原则 133

第三节 非结核分枝杆菌 133

第十一章 厌氧性细菌 135

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属 135

一、破伤风梭菌 136

二、产气荚膜梭菌 138

三、肉毒梭菌 141

四、艰难梭菌 142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143

一、生物学性状 143

二、致病性 144

三、微生物学检查 145

四、防治原则 146

第十二章 与医学相关的其他细菌 147

第一节 棒状杆菌属 147

一、生物学性状 14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48

三、微生物学检查 149

四、防治原则 149

第二节 芽胞杆菌属 149

一、生物学性状 15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51

三、微生物学检查 151

四、防治原则 152

第三节 耶尔森菌属 152

一、生物学性状 15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53

三、微生物学检查 154

四、防治原则 154

第四节 布鲁菌属 155

一、生物学性状 15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56

三、微生物学检查 156

四、防治原则 157

第五节 假单胞菌属 157

一、生物学性状 15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58

三、微生物学检查 158

四、防治原则 159

第六节 嗜血杆菌属 159

一、生物学性状 159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159

三、微生物学检查 160

四、防治原则 160

第七节 军团菌属 160

一、生物学性状 16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61

三、微生物学检查 162

四、防治原则 162

第八节 不动杆菌属 162

第十三章 支原体 163

第一节 概述 163

一、生物学性状 16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66

第二节 主要致病性支原体 166

一、肺炎支原体 166

二、泌尿生殖道感染支原体 167

第十四章 衣原体 169

第一节 概述 169

一、生物学性状 16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71

第二节 主要致病性衣原体 172

一、沙眼衣原体 172

二、肺炎嗜衣原体 174

三、鹦鹉热嗜衣原体 175

第十五章 螺旋体 176

第一节 钩端螺旋体属 177

一、生物学性状 17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78

三、微生物学检查 179

第二节 密螺旋体属 180

一、生物学性状 18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80

三、微生物学检查 181

四、防治原则 182

第三节 疏螺旋体属 182

一、伯氏疏螺旋体 182

二、回归热疏螺旋体 183

第十六章 立克次体 185

第一节 立克次体属 186

一、生物学性状 18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87

三、微生物学检查 188

四、防治原则 188

第二节 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 189

一、普氏立克次体 189

二、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191

三、恙虫病东方体 192

第十七章 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 195

第一节 放线菌属 195

一、生物学性状 19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96

三、微生物学检查 196

四、防治原则 196

第二节 诺卡菌属 196

一、生物学性状 19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97

三、微生物学检查 197

四、防治原则 197

第二篇 病毒学 201

第十八章 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201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201

一、病毒的大小 201

二、病毒的形态 201

三、病毒的结构 202

四、病毒的化学组成及其功能 204

第二节 病毒的遗传 205

一、病毒的复制过程 205

二、病毒的异常增殖 208

三、病毒的干扰现象 209

第三节 病毒的变异 209

一、病毒性状的变异 209

二、病毒变异的机制 210

三、病毒变异的实际意义 211

第四节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211

一、物理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211

二、化学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212

第五节 病毒的分类 212

一、病毒分类的依据 212

二、医学病毒分类 213

第十九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215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与感染类型 215

一、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215

二、病毒感染的类型 216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 218

一、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 218

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219

三、病毒的免疫逃逸 220

四、病毒与机体和宿主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221

五、病毒与肿瘤 221

第三节 抗病毒免疫 222

一、非特异性免疫 222

二、特异性免疫 224

三、抗病毒免疫持续时间 225

第二十章 病毒感染的检测与防治原则 227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检测 227

一、标本的采集、运送和处理 227

二、病毒感染标本的实验室检测 228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231

一、病毒感染的特异性预防措施 231

二、病毒感染的治疗原则 232

第二十一章 呼吸道感染病毒 235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 236

一、生物学性状 23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39

三、微生物学检查 240

四、防治原则 240

第二节 呼吸道合胞病毒 241

一、生物学性状 24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41

三、微生物学检查 242

四、防治原则 242

第三节 冠状病毒 242

一、概述 242

二、SARS冠状病毒 243

第四节 其他呼吸道感染病毒 245

一、麻疹病毒 245

二、副流感病毒 247

三、腮腺炎病毒 247

四、腺病毒 248

第二十二章 胃肠道感染病毒 250

第一节 肠道病毒属病毒 251

一、脊髓灰质炎病毒 251

二、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新肠道病毒 253

第二节 急性胃肠炎病毒 255

一、轮状病毒 255

二、肠道腺病毒 257

三、杯状病毒 257

四、星状病毒 258

第二十三章 肝炎病毒 259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259

一、生物学性状 26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60

三、微生物学检查 261

四、防治原则 261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261

一、生物学性状 26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65

三、微生物学检查 266

四、防治原则 267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 267

一、生物学特性 26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68

三、微生物学检查 269

四、防治原则 269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 269

一、生物学性状 269

二、致病性 270

三、微生物学检查 270

第五节 戊型肝炎病毒 270

一、生物学性状 270

二、致病性 271

三、微生物学检查 271

四、防治原则 271

第六节 肝炎相关病毒 271

一、庚型肝炎病毒 271

二、TT病毒 272

第二十四章 虫媒病毒 273

第一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273

一、生物学性状 27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74

三、微生物学检查 275

四、防治原则 275

第二节 登革病毒 276

一、生物学性状 27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76

三、微生物学检查 277

四、预防原则 277

第三节 森林脑炎病毒 277

第四节 西尼罗病毒 278

第二十五章 出血热病毒 279

第一节 汉坦病毒 280

一、生物学性状 28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81

三、微生物学检查 281

四、防治原则 281

第二节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 282

一、生物学性状 28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82

三、微生物学检查 282

四、防治原则 282

第三节 埃博拉病毒 283

一、生物学性状 28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83

三、微生物学检查 283

四、防治原则 283

第二十六章 人类疱疹病毒 284

第一节 单纯疱疹病毒 285

一、生物学性状 28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86

三、微生物学检查 287

四、防治原则 287

第二节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287

一、生物学性状 28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87

三、微生物学检查 288

四、防治原则 288

第三节 人巨细胞病毒 288

一、生物学性状 28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88

三、微生物学检查 289

四、防治原则 289

第四节 EB病毒 289

一、生物学性状 28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90

三、微生物学检查 291

四、防治原则 291

第五节 其他人类疱疹病毒 291

一、人类疱疹病毒6型 291

二、人类疱疹病毒7型 292

三、人类疱疹病毒8型 292

第二十七章 反转录病毒 293

第一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293

一、生物学性状 29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95

三、微生物学检查 297

四、防治措施 297

第二节 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 298

一、生物学特性 298

二、致病性 298

三、诊断与防治措施 299

第二十八章 其他重要病毒 300

第一节 狂犬病病毒 300

一、生物学特性 30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01

三、微生物学检查 301

四、防治原则 302

第二节 人乳头瘤病毒 302

一、生物学特性 30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03

三、微生物学检查 304

四、防治原则 304

第三节 风疹病毒 304

一、生物学特性 30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05

三、微生物学检查 305

四、防治原则 305

第四节 细小DNA病毒 305

一、生物学特性 30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06

第五节 痘病毒 306

一、生物学特性 30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07

第六节 博尔纳病病毒 307

一、生物学特性 307

二、致病性 308

第二十九章 朊粒 309

一、生物学性状 309

二、致病性 311

三、微生物学检查 314

四、防治原则 315

第三篇 真菌学 319

第三十章 真菌的基本性状 319

第一节 真菌的生物学性状 320

一、真菌的形态与细胞结构 320

二、真菌的培养特性与菌落特征 323

第二节 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324

一、真菌的致病性 325

二、抗真菌免疫 326

第三节 真菌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326

一、微生物学检查 326

二、防治原则 327

第三十一章 病原性真菌 328

第一节 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328

一、皮肤感染真菌 328

二、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330

第二节 深部感染真菌 331

一、致病性真菌感染 331

二、机会致病性真菌感染 332

参考文献 337

英汉词汇表 33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