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  上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  上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 上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廷彬,陈慎奔等主编
  • 出 版 社:吉林医学院
  • 出版年份:2222
  • ISBN:
  • 页数:720 页
图书介绍: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 上》目录

目录 1

《临床细菌学检验》(上册) 1

第一篇 细菌学总论 (杨廷彬编) 1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

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和形态 1

第二节 细菌的构造 2

一、细菌细胞的基本构造 2

二、细菌细胞壁结构 3

三、细菌内部构造 7

第三节 细菌的特殊构造 8

一、鞭毛 8

二、纤毛 10

三、荚膜 10

四、芽胞 11

五、质粒和附着体 12

第四节 细菌形态学检查法概述 16

第二章 细菌生理学 16

第一节 细菌的化学组成与物理性状 16

第二节 细菌的形态发生 18

第三节 细菌的营养和生长繁殖 20

一、细菌的营养类型 20

二、营养物质 21

三、营养机制 22

四、细菌的生长繁殖 24

第四节 细菌的能量产生 32

第五节 细菌的合成代谢 38

一、不同种类的细菌产生不同产物 44

第六节 细菌的分解代谢 44

二、多聚物的降解 45

第七节 细菌新陈代谢的调控 46

一、细菌的调控部位 46

二、乳糖操纵子与调控 48

第八节 细菌代谢产物及其实际意义 50

一、糖的代谢产物 50

二、蛋白质的代谢产物 51

三、枸橼酸盐利用 52

第九节 细菌生理学检查法概述 53

第三章 人体细菌生态学 54

第一节 细菌生态学概述 54

第二节 自然界细菌生态规律 55

一、皮肤上的寄居菌群 57

第三节 人体细菌生态规律 57

二、鼻、咽部和相关副鼻窦的寄居菌群 58

三、口腔寄居菌群 58

四、胃肠道寄居菌群 59

五、泌尿生殖道的寄居菌群 59

六、血液和组织内的寄生菌群 60

第四节 细菌生态学检查法原则 60

第四章 外环境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61

第五章 细菌的致病性和抗菌免疫 70

第一节 细菌致病因素 70

第二节 传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 78

二、宿主抗菌机制 81

一、细菌性抗原特点 81

第三节 抗菌免疫特点 81

第六章 细菌遗传变异 82

第一节 细菌变异的现象 82

一、形态变异 83

二、生理变异 83

三、细菌遗传物质 84

第二节 细菌变异机制 85

一、非遗传型变异机制 85

二、遗传型变异机制 85

第二节 耐药性变异 90

第三节 细菌遗传变异在临床细菌学检验中的意义 91

第一节 分类的基本原理 92

第七章 细菌的分类和命名 92

第二节 细菌分类法及命名原则 93

一、细菌分类法 93

二、细菌鉴定法 96

第二篇 临床细菌学检验各论 112

第一章 致病性球菌(宋秀莲编、杨廷彬审) 112

第一节 葡萄球菌 113

第二节 链球菌属 121

第三节 肺炎球菌 126

第四节 奈瑟氏菌属 130

一、脑膜炎球菌 130

二、奈氏菌属其它细菌 134

第五节 厌氧性球菌 134

一、消化球菌属 134

二、消化链球菌 135

三、韦荣氏球菌属 136

第二章 分枝杆菌属(宋秀莲编、杨廷彬审) 138

第一节 结核杆菌 139

第二节 麻风杆菌 144

第三章 棒状杆菌属(宋秀莲编、杨廷彬审) 145

第一节 白喉杆菌 145

第二节 类白喉杆菌 149

一、假白喉杆菌 149

二、结膜干燥杆菌(干燥棒状杆菌) 149

三、溃疡棒状杆菌 149

〔附〕短小棒状杆菌疫苗的应用 150

第四章 人畜共患病原菌(王和明、宋秀莲、刘雅琴编、杨廷彬审) 150

第一节 布氏杆菌(王和明) 150

第二节 鼠疫杆菌(王和明) 154

〔附〕多杀杆菌 157

第三节 土拉伦斯杆菌(王和明) 157

第四节 马鼻疽杆菌(宋秀莲) 159

第五节 李斯特杆菌和红斑丹毒丝菌(宋秀莲) 161

一、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杆菌 161

二、红斑丹毒斯菌 162

第六节 胎儿弯曲杆菌空肠亚种(刘亚琴) 163

第七节 炭疽杆菌(宋秀莲) 167

第八节 其他需氧芽胞杆菌(宋秀莲) 171

一、枯草杆菌 171

二、蜡样芽胞杆菌 171

第五章 肠道杆菌(宋秀莲编、杨廷彬审) 171

第一节 大肠杆菌属 172

第二节 沙门氏菌属 174

第三节 志贺氏菌属 181

第四节 克雷伯氏菌属 185

〔附〕一、肠杆菌属 186

二、沙雷氏菌属 187

第五节 变形杆菌属 187

第六章 其他革兰氏阴性杆菌(刘雅琴编、杨廷彬审) 189

第一节 嗜血杆菌属 189

一、流行性感冒杆菌 189

四、嗜沫杆菌 193

五、副流感杆菌 193

第二节 鲍特氏菌属 193

三、杜克雷氏杆菌 193

二、埃及嗜血杆菌 193

一、百日咳杆菌 194

二、副百日咳杆菌 196

第三节 假单胞菌属 196

一、绿脓杆菌 198

二、荧光假单胞菌 201

三、嗜麦芽假单胞菌 201

四、马鼻疽假单胞菌 201

五、类鼻疽假单胞菌 201

六、洋葱假单胞菌 201

七、产碱假单胞菌 202

八、恶臭假单胞菌 202

九、斯氏假单胞菌 202

二、香气产碱杆菌 203

第四节 产碱杆菌属 203

一、粪产碱杆菌 203

第五节 无动力杆菌属 204

第六节 莫拉氏菌属 206

一、慢性结膜炎莫拉氏菌 206

二、奥斯陆莫拉氏菌 206

三、金氏莫拉氏菌 206

第七章 厌氧杆菌(王和明编、杨廷彬审) 207

第一节 梭状芽胞杆菌属 208

一、破伤风杆菌 208

二、气性坏疽病原菌群 209

三、肉毒杆菌 213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214

四、其他常见的梭状芽胞杆菌 214

一、脆弱类杆菌 215

二、产黑色素杆菌 216

第八章 军团菌属(刘雅琴编、杨廷彬审) 218

第九章 弧菌属(王和明编、杨廷彬审) 224

第一节 霍乱弧菌 224

第二节 付溶血性弧菌 231

第十章 支原体(刘雅琴编、杨廷彬审) 233

第一节 概述 235

第二节 肺炎支原体和其它致病性支原体 243

一、肺炎支原体 243

二、无胆支原体 246

第十一章 病原性螺旋体(宋秀莲编、杨廷彬审) 247

五、类支原体小体 247

三、热原体 247

四、螺旋原体 247

第一节 钩端螺旋体 248

第二节 回归热螺旋体 253

第三节 奋森氏螺旋体及梭形杆菌(核梭形菌) 255

第四节 梅毒螺旋体 255

第三篇 临床细菌学检验技术 259

第一章 细菌检验工作须知(陈慎奔编、杨廷彬审) 259

第一节 微生物实验室规则 259

第二节 细菌检验工作注意事项 260

〔附〕微生物学的安全措施——实验室安全的最低标准 262

第一节 显微镜 265

一、普通光学显微镜 265

第二章 细菌检验室常用的仪器和玻璃器皿(陈慎奔编、杨廷彬审) 265

二、暗视野显微镜 269

二、荧光显微镜 270

四、相差显微镜 271

五、电子显微镜 271

第二节 电子显微镜在细菌学研究中的应用技术 272

第三节 电热恒温干燥箱(烤箱) 287

第四节 电热恒温培养箱 293

第五节 电冰箱 294

第六节 离心机(离心器) 301

第七节 水浴箱(水温箱、水浴锅) 304

第八节 其它灭菌器和滤菌器 305

第九节 常用玻璃器皿 308

第二节 不染色细菌标本检查法 311

第一节 操作中的一般注意事项 311

第三章 细菌形态学检查技术(李影林编、杨廷彬审) 311

第三节 染色细菌标本检查法 313

第四章 细菌培养基的制备(李影林编、杨廷彬审) 319

第一节 培养基制备的基本知识和技术 319

一、培养基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319

二、一般培养基制备程序 320

三、培养基氢离子浓度的测定 322

四、培养基制备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24

第二节 常用培养基的配制 325

(一)肉浸液 325

(二)肉膏汤 326

(三)肝浸液 326

(四)营养琼脂 326

(六)血液琼脂 327

(五)半固体琼脂 327

(七)巧克力色琼脂 328

(八)兔血肉汤 328

(九)葡萄糖肉汤 328

(十)硫酸镁肉汤 329

(十一)胆盐肉膏汤 329

(十二)胰?肉汤 330

(十三)G-杆菌(GN)增菌液 330

(十四)亚硒酸盐(S.F)增菌液 330

(十五)四硫磺酸盐(T.T)增菌液 331

(十六)文一腊二氏保存液 331

(十七)碱性蛋白胨水 331

(十九)麦康凯琼脂 332

第三节 肥达(Widal)氏反应 332

(十八)高盐胨水 332

(二十二)S.S琼脂 333

(二十)中国兰琼脂 333

(二十一)伊红美兰琼脂 333

(二十三)Hektoen肠道琼脂平板 334

(二十四)氰化钾培养基 335

(二十五)各种氨基酸脱羧基酶试验用培养基 335

(二十六)鸡蛋培养基 336

(二十七)碱性琼脂平板 337

(二十八)碱性胆盐琼脂 337

(二十九)庆大霉素碱性胆盐琼脂 337

(三十)双氢链霉素洗衣粉亚碲酸钾琼脂 338

(三十一)高盐淀粉琼脂 339

(三十二)高盐卵黄琼脂 339

(三十三)高盐甘露醇琼脂 339

(三十四)卵黄双抗琼脂 340

(三十五)巧克力色双抗琼脂 340

(三十八)血液碲盐琼脂 341

(三十七)鸡蛋斜面培养基 341

(三十六)血清斜面培养基 341

(四十)血液青霉素琼脂 342

(三十九)罗氏培养基 342

(四十一)酸性液体培养基 343

(四十二)百日咳杆菌培养基 343

(四十三)胆碲铜紫琼脂 344

(四十四)血清葡萄糖胰?琼脂 344

(四十五)吐温葡萄糖琼脂 344

(四十六)无胨琼脂 345

(四十七)双糖铁尿素培养基 345

(四十八)双(三)糖铁培养基 346

(四十九)糖发酵培养基 346

(五十)糖(醇)发酵血清水 347

(五十一)蛋白胨水 347

(五十二)葡萄糖蛋白胨水 347

(五十五)缩平果酸钠培养基 348

(五十三)枸橼酸盐琼脂 348

(五十四)尿素培养基 348

(五十八)氨基酸脱羧酶培养基 349

(五十六)副溶血性弧菌琼脂培养基 349

(五十七)苯丙氨酸培养基 349

(五十九)明胶培养基 350

(六十)硝酸盐培养基 350

(六十一)七叶苷培养基 350

(六十二)紫牛乳培养基 351

(六十三)尿素蛋黄琼脂斜面 351

(六十四)马丁氏肉汤 352

(六十五)豆汤培养基 353

(六十六)柯索夫培养基 353

(六十七)切尔斯基培养基 354

第三节 非发酵菌群鉴定常用培养基的制备及应用 355

一、氧化发酵试验培养基 355

二、荧光脱氮培养基 356

三、缓冲单质培养基 357

四、葡萄糖酸盐培养基 358

五、Christensen氏枸橼酸盐琼脂 359

六、西蒙氏(Simmon)氏枸橼酸盐琼脂 360

七、明胶液化培养基 361

八、Falkow氏脱羧酶肉汤 362

九、Moeller氏脱羧肉汤 363

十、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试验琼脂 363

十一、鞭毛肉汤 363

十二、吲哚试验肉汤或色氨酸肉汤 364

十三、酮基葡萄糖酸盐肉汤 364

十五、动力、吲哚、鸟氨酸培养基(MIO培养基) 364

十四、丙二酸盐肉汤(改良) 364

十六、动力培养基 365

十七、MR—VP肉汤 365

十八、营养硝酸盐肉汤 365

十九、硝酸盐还原肉汤(用于假单胞菌属) 366

二十、苯丙氨酸琼脂 366

二十一、标准矿物基础培养基(SMB) 366

二十四、King氏甲培养基 368

二十二、胰胨、葡萄糖酵母琼脂 368

二十三、Christensen尿素酶琼脂 368

二十六、Bordet—Gengou琼脂 369

二十七、Cetrimide琼脂(用于假单胞菌) 369

二十五、King氏乙培养基 369

二十八、Cetrimide琼脂(用于各种革兰氏阴性杆菌) 370

二十九、麦康凯琼脂(MacConkeyagar) 370

三十、DNA平板培养基 370

三十一、肉膏卵黄多粘菌素培养基(MYP) 371

一、基础培养基 371

第四节 厌氧菌常用培养基 371

〔附注〕(一)厌氧血培养基的制备 372

(二)硫乙醇酸盐液体培养基 372

(三)布氏菌液体培养基 373

二、分离和鉴定厌氧菌的培养基 373

(一)牛心、牛脑浸液血琼脂平板 373

(二)疱肉培养基 374

(三)石蕊牛乳培养基 375

(五)七叶灵培养基 376

(四)糖发酵管的基础液 376

(七)2%胆汁硫乙醇酸盐培养基对照管 377

(八)乳清汤 377

(六)蛋黄平板 377

第五节 空肠弯曲菌常用培养基 378

一、空肠弯曲菌选择性培养基 378

二、空肠弯曲菌鉴定培养基 379

第六节 军团菌常用培养基 379

一、费、高二氏培养基(F—G培养基) 379

二、活性炭酵母琼脂培养基(CYE) 379

六、化学限定培养基 380

三、缓冲液活性炭酵母琼脂培养基(BCYE) 380

五、半选择性培养基 380

四、增菌培养基 380

第七节 干燥培养基简介 381

第八节 支原体培养基 381

第五章 细菌的接种与培养技术(陈慎奔编、杨廷彬审) 387

第一节 细菌的一般接种法 387

(二)二氧化碳培养法 389

第二节 细菌的培养方法 389

(一)一般培养法 389

(三)厌氧培养法 390

一、标本的采集和运送 391

第三节 厌氧菌的分离培养过程 391

二、厌氧标本的处理过程 392

第六章 细菌的生化反应试验(陈慎奔编、杨廷彬审) 398

第一节 糖类的代谢试验 398

一、糖(醇)类发酵试验 398

二、伏普(Voges—Proskauer)二氏试验 399

四、β—半乳糖苷酶试验 400

三、甲基红(M—R)试验 400

五、七叶苷分解试验 401

六、石蕊牛乳试验 401

第二节 有机盐及铵盐利用试验 401

一、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401

二、缩苹果酸盐利用试验 401

第三节 蛋白质及氨基酸代谢试验 402

一、靛基质(吲哚)试验 402

二、霍乱红试验 403

三、硫化氢产生试验 403

四、尿素分解试验 404

五、明胶液化试验 404

六、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 404

第四节 呼吸酶类试验 404

一、氧化酶试验 404

二、细胞色素氧化酶试验 405

三、氰化钾抑制试验 405

四、触酶试验 405

五、硝酸盐还原试验 406

六、尿液硝酸盐还原试验 406

第五节 毒性酶类试验 408

一、溶血试验 408

二、链激酶试验 408

三、卵磷脂酶试验 408

七、血浆凝固酶试验 409

四、卵黄沉淀试验 409

五、磷酸酶试验 409

六、脱氧核糖核酸酶试验 409

第六节 其他酶类 410

一、胆汁(胆盐)溶菌试验 410

二、嗜盐性试验 411

三、Cptochin(乙基氯化羧基奎宁)敏感性试验 411

四、美兰还原试验 411

第七章 细菌学免疫诊断技术(陈慎奔编、杨廷彬审) 415

第一节 抗原和免疫血清的制备 415

一、抗原的制备 415

二、抗体的制备 417

三、志贺氏菌属抗原和免疫血清的制备 420

四、沙门氏菌属抗原与免疫血清的制备 421

五、吸收试验及因子血清的制备 423

第二节 细菌血清凝集试验 429

一、凝集反应的组成因素 430

二、凝集反应的试验方法 430

第四节 外—斐(Weil—Felix)氏反应 435

第五节 布氏菌病试管及玻片凝集试验 436

第六节 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的血清学试验——寒冷凝集试验 438

第七节 抗链球菌溶血素“O”测定 439

第八节 梅毒的血清学检查——康氏和华氏试验 441

第九节 钩体的血清学检查 449

第十节 免疫荧光法在细菌诊断上的应用 452

一、荧光菌球试验 452

二、免疫荧光抗体检测患者粪便标本法 453

三、荧光抗体活菌染色应用于El—tor弧菌的快速检定 454

四、红细胞吸附免疫荧光技术在细菌学快速诊断上的应用简介 455

五、吖啶橙简易免疫荧光(AOIF)法快速检定细菌 456

第十一节 霍乱弧菌血清学诊断技术 457

第十二节 支原体的免疫诊断技术 459

〔附〕金葡菌A蛋白的协同凝集试验 462

第八章 动物试验(李影林编、杨廷彬审) 463

第一节 动物实验前的准备 465

第二节 动物接种法 467

第三节 接种动物的观察 472

第四节 实验动物解剖 472

第五节 动物采血法 474

第九章 几种简易细菌检验法介绍(李影林编、杨廷彬审) 477

第一节 肠杆菌科三管法 477

第二节 实验室外的“链培”、“尿培”和“敏培”法 479

第三节 简易快速鉴定系统在非发酵杆菌中的应用 482

〔附〕菌株DNA中G—C含量测定 485

第一节 试管稀释法 487

第十章 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试验(李影林编、杨廷彬审) 487

第二节 纸片扩散法 494

第三节 牛津小杯法 499

第四节 平板小沟法 499

第五节 细菌对联合抗生素的敏感试验 500

第六节 结核杆菌对药物敏感试验 504

第七节 体内抗生素浓度测定 506

第八节 中药敏感试验 510

第十一章 常见临床标本的细菌学检验技术(陈慎奔编、杨廷彬审) 513

第一节 血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514

第二节 化脓及创伤感染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516

第三节 咽部、鼻咽部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519

第四节 痰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521

第五节 粪便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524

第六节 穿剌液(胸水、腹水、心包液、关节液、鞘膜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526

第七节 尿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527

第八节 胆汁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530

第九节 脑脊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531

第十节 敷料、生物制品、注射剂等标本的无菌检验 533

第十一节 烧伤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533

第十二节 空气消毒与空气中细菌检验 535

〔附录一〕菌种的保存与保管 537

〔附录二〕自身、混合多价、哮喘菌苗的制备 541

〔附录三〕噬菌体的分离与检定 544

第十二章 主要致病菌的鉴定技术(陈慎奔编、杨廷彬审) 545

第一节 病原性球菌的鉴定 545

第二节 结核杆菌的鉴定 571

第三节 白喉杆菌的鉴定 578

第四节 人畜共患病原菌的鉴定 583

第五节 肠道杆菌的鉴定 609

第六节 其他革兰氏阴性杆菌的鉴定 640

第七节 厌氧杆菌的鉴定 648

第八节 军团菌的鉴定 655

第九节 致病性弧菌的鉴定 659

第十节 支原体的鉴定 673

第十一节 钩端螺旋体的鉴定 678

第十三章 气相色谱技术(GC)及其在微生物学中的应用(陈慎奔编、杨廷彬审) 685

第一节 气相色谱仪及其对微生物的分析方法 685

第二节 气相色谱数据分析 688

第三节 GC技术在微生物学中的应用 689

第四节 临床标本的GC分析 692

第十四章 临床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陈慎奔编、杨廷彬审) 698

第一节 真菌的概念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721

第一篇 临床真菌学检验总论 721

第一章 绪言 721

临床真菌学检验(陈慎奔编王仲初审) 721

《临床真菌学及病毒学检验》(下册) 721

第二节 近代医学真菌学研究的范畴 722

第三节 真菌在生物界的地位与分类 727

第二章 真菌的生物学性状 737

第一节 真菌的一般形态与结构 737

第二节 真菌的生理学 748

第三节 真菌的变异性及抵抗力 758

第一节 真菌的感染类型 759

第三章 真菌的致病性 759

第二节 真菌的感染方式 762

第三节 真菌感染形成的机理 763

第四节 真菌中毒症 765

第五节 真菌与癌症 772

第四章 真菌感染的免疫 778

第一节 真菌免疫的类型 779

第二节 免疫缺陷对真菌感染的影响 781

第三节 真菌与变态反应 785

二、浅部真菌的微细结构与致病的关系 789

第一节 概述 789

一、概念及分类 789

第二篇 临床真菌学检验各论 789

第五章 浅部真菌 789

第二节 皮肤癣菌 790

一、分类 790

二、各属及其主要种的特征 791

(一)毛癣菌属 791

(二)小孢子癣菌属 809

(三)表皮癣菌属 819

第三节 角层癣菌 822

一、分类 822

二、角层癣菌举例 822

二、临床标本的直接检查 828

第四节 浅部真菌的检验 828

一、临床标本的采集 828

三、临床标本的真菌培养 829

四、培养物(菌落)的直接镜检 830

五、标本培养记录单的填写 831

六、其他检查 831

第六章 深部真菌 835

第一节 概述 835

第二节 白色念珠菌 836

第三节 新型隐球菌 850

第四节 孢子丝菌 856

第五节 着色真菌 860

第六节 荚膜组织胞浆菌 868

第七节 球孢子菌 873

第八节 皮炎芽生菌 879

第九节 巴西芽生菌 882

第十节 曲(霉)菌 886

第十一节 接合菌类 894

一、概述 894

二、毛霉菌及毛霉菌病 895

〔附〕(Ⅰ)根霉 897

〔附〕(Ⅱ)犁头霉 899

三、蛙粪霉菌和蛙粪霉菌病 902

第十二节 念珠地丝菌 903

第十三节 尖端单孢子菌和马杜拉菌病 905

第十四节 其他条件致病真菌简述 910

一、镰刀菌 910

二、青霉菌 912

三、链互隔菌 913

四、头孢子菌 914

第七章 其他临床真菌病简述 915

第一节 暗色孢科真菌感染 915

第二节 吸入性过敏性霉尘病 919

第三节 输液真菌感染 920

第四节 烧伤创面真菌感染 921

第五节 角膜真菌病 923

第六节 外耳道真菌感染 925

第七节 妇产科领域的真菌病 926

第八章 实验室常见的“污染真菌” 929

第一节 概述 929

第二节 常见的“污染真菌”简介 931

一、酵母菌 931

二、红色类酵母菌 931

四、瓶形酵母 932

五、玉米黑粉菌 932

三、丝孢酵母 932

六、园酵母 933

七、短柄霉 933

八、轮枝孢霉 934

九、单端孢霉 934

十、毛壳菌 935

十一、胶霉菌 935

十二、短帚霉菌 936

十三、拟青霉菌 937

十四、簇孢匐柄霉 938

十五、链互隔菌 938

十七、顶球霉 939

十八、头孢子菌 939

十六、虫孢子菌 939

十九、嗜食性念珠菌 940

二十、共头霉 941

二十一、链孢霉 941

二十二、木霉 941

二十三、顶孢子菌 942

二十四、黑孢子菌 943

二十五、瘤孢菌 943

二十七、石墨菌 944

二十六、双孢子菌 944

二十八、卵孢子菌 945

二十九、单头孢子菌 945

三十、半孢子菌 946

三十一、疱霉菌 946

三十二、多孢子菌 947

三十三、珠头霉菌 947

三十四、葡萄状穗霉 948

三十五、梗束霉 949

三十六、卷霉 949

三十七、长喙壳霉 949

第一节 概述 950

第九章 病原性放线菌 950

第二节 厌氧性放线菌——人型、牛型放线菌 951

第三节 需氧性放线菌——奴卡氏菌 956

第十章 真菌病的防治原则 959

第三篇 临床真菌学检验技术 965

第十一章 真菌的常规检验方法 965

第一节 临床标本的采集 965

第二节 不染色标本直接检验法 966

第三节 染色标本检验法 969

一、培养器具 974

二、培养基的选择和制备 974

第四节 真菌的培养检验法 974

三、真菌的分离和培养方法 987

〔附1〕永久性染色玻片的培养法 995

〔附2〕滤过紫外线检查法 995

第十二章 真菌的特殊检验法 997

第一节 生化试验 997

〔附1〕真菌的药敏试验 998

〔附2〕真菌的营养试验 999

第二节 动物接种 999

第三节 病理组织检验及染色 1003

第四节 毛发穿孔试验及菌落切片检验 1004

第五节 免疫学检验法 1005

第一节 常见真菌病的真菌学检验原则 1010

第十三章 常见真菌病的真菌学检验原则及对检验结果的分析 1010

第二节 常见临床标本的检验结果分析 1012

第三节 真菌检验中的注意事项 1015

〔附〕真菌纯培养菌株的保存方法 1016

第十四章 酵母、酵母样真菌的检验与鉴定方法 1017

第一节 概述 1017

第二节 菌种鉴定的具体方法 1022

第三节 酵母菌鉴定小结 1027

第十五章 放线菌的检验技术 1032

〔附录〕人类常见致病性真菌及真菌病检索表 1034

第一篇 基础病毒学(吴慕珊编、李绍贤审) 1039

临床病毒学检验 1039

第一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1040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与大小 1040

第二节 病毒的结构 1042

第三节 病毒的化学组成和功能 1042

第四节 病毒的增殖方式 1043

第五节 病毒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 1047

第六节 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1047

第七节 病毒的分类 1051

二、干扰素 1052

一、病毒的干扰现象 1052

第二章 病毒的传染与免疫 1052

第一节 病毒的干扰现象与干扰素 1052

三、病毒干扰现象的机理 1055

四、病毒干扰现象的意义 1055

第二节 病毒抗原 1056

一、病毒的表面抗原 1056

二、病毒的内部抗原 1057

第三节 病毒的感染 1057

一、病毒感染细胞的不同类型 1057

二、病毒感染引起细胞改变 1057

三、病毒对机体的致病性 1059

一、非特异性免疫 1063

第四节 病毒感染的免疫性 1063

二、特异性免疫 1064

三、免疫功能的相互作用和免疫性的持续时间 1066

四、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机制 1067

第三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法 1068

第一节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1068

一、动物接种 1070

二、鸡胚培养 1070

三、组织培养 1071

第二节 病毒的血清诊断 1073

第三节 病毒性感染的快速诊断 1074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预防 1075

第四章 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1075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治疗 1076

第五章 病毒与肿瘤 1078

第六章 呼吸道病毒 1083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和副流行性感冒病毒 1083

一、生物学性状 1084

二、流感病毒的型别、变异性及其与流行关系 1086

三、致病性与免疫性 1087

五、防治原则 1089

附:副流感病毒 1089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 1089

第二节 麻疹病毒 1090

一、生物学性状 109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091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092

四、防治原则 1092

第三节 腺病毒 1092

第四节 鼻病毒 1095

第五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 1096

一、呼吸道合胞病毒 1096

二、风疹病毒 1097

四、呼肠病毒 1098

三、冠状病毒 1098

第七章 肠道病毒 1099

第一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 1099

一、生物学性状 109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100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101

四、防治原则 1103

第二节 柯萨基病毒与埃可病毒 1103

第三节 其他肠道病毒 1106

一、新型肠道病毒 1106

二、胃肠炎病毒 1106

附:肠道病毒检验程序 1107

第八章 肝炎病毒 1108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1109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1112

一、生物学性状 111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115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118

四、防治原则 1119

第九章 疱疹病毒 1120

第一节 单纯疱疹病毒 1121

第二节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1123

第三节 巨细胞病毒 1124

第四节 EB病毒 1125

第十章 虫媒病毒 1127

第一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1128

一、生物学性状 1128

二、流行环节 1128

三、致病性与免疫性 1129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 1130

五、防治原则 1131

第二节 森林脑炎病毒 1131

第三节 出血热病毒 1132

一、生物学性状 1134

第十一章 狂犬病病毒 1134

二、致病性 1135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135

四、预防原则 1136

第二篇 病毒检验技术 1138

第一章 病毒实验室设备及常用器材准备(刘慧彬编、李绍贤审) 1138

第二章 动物实验法 1144

第三章 鸡胚培养技术 1153

第四章 细胞培养技术 1157

第五章 血清学方法(吴慕珊编、李绍贤审) 1176

第一节 中和试验 1177

第二节 补体结合试验 1184

第三节 红细胞凝集及凝集抑制试验 1187

第四节 免疫荧光试验 1191

第六章 几种常见病毒病的临床检验法(吴慕珊编、李绍贤审) 1197

第一节 乙型肝炎 1197

一、间接血球凝集法 1198

二、反向间接血凝法 1199

三、抗——HBs免疫血清制备 1200

四、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纯化 1200

五、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的纯化 1202

六、免疫粘附血凝试验 1203

一、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1204

第二节 流行性感冒 1204

二、鸡胚培养技术 1205

三、血球凝集试验(试管法) 1205

四、血球凝集抑制试验(试管法) 1206

第三节 肠道病毒分离鉴定 1208

一、标本的收集与处理 1208

二、病毒分离与鉴定 1209

第四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1212

一、补体结合试验 1212

二、中和试验 1212

三、血凝抑制试验 121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