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针灸保健学
针灸保健学

针灸保健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何树槐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810101706
  • 页数:567 页
图书介绍:分4篇:养生康复常用腧穴、针灸方法、针灸养生和针灸康复。
上一篇:民间敷灸下一篇:中医血液病免疫学
《针灸保健学》目录

前言 1

第一篇养生康复常用腧穴 1

第一章经络腧穴概述 1

第一节经络概述 1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1

目录 1

二、经络的生理功能及临床应用 6

第二节腧穴的意义及作用 10

一、腧穴的意义及分类 10

二、腧穴的治疗作用 10

第三节特定穴的意义 19

第四节取穴方法 21

一、骨度分寸法 21

二、手指比量法 24

三、体表标志法 24

第一节手太阴肺经 26

循行示意图 26

第二章常用腧穴的定位及主治 26

穴位表 27

第二节手阳明大肠经 31

循行示意图 31

穴位表 32

第三节足阳明胃经 41

循行示意图 41

穴位表 42

循行示意图 55

第四节足太阴脾经 55

穴位表 56

第五节手少阴心经 63

穴位表 63

循行示意图 64

第六节手太阳小肠经 67

穴位表 67

循行示意图 69

穴位表 75

第七节足太阳膀胱经 75

循行示意图 79

第八节足少阴肾经 101

循行示意图 101

穴位表 102

第九节手厥阴心包经 107

穴位表 107

循行示意图 108

循行示意图 116

第十节手少阳三焦经 116

穴位表 117

第十一节足少阳胆经 124

循行示意图 124

穴位表 125

第十二节足厥阴肝经 140

循行示意图 140

穴位表 141

循行示意图 146

第十三节任脉 146

穴位表 147

第十四节督脉 158

循行示意图 158

穴位表 159

第十五节经外奇穴 171

第二篇针灸方法 191

第一章毫针刺法 191

第一节毫针的一般知识及针刺前的准备 191

一、毫针的一般知识 191

二、针刺前的准备 193

第二节毫针的基本刺法 196

一、针刺练习 196

二、进针方法 197

三、针刺的角度和深浅 199

四、针刺手法(行针手法) 201

一、得气的概念 205

第三节针刺得气 205

五、留针与出针 205

二、得气与疗效的关系 206

三、不得气的原因及促使气至的方法 206

第四节针刺补泻 207

一、决定针刺补泻效果的因素 207

二、单式补泻手法 208

三、复式补泻手法 209

——烧山火、透天凉 209

第五节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211

一、晕针 211

二、滞针 212

三、弯针 212

四、断针(折针) 213

五、血肿 214

第六节针刺注意事项 214

第一节灸法的作用及分类 216

一、灸法的作用及适应症 216

第二章灸法 216

二、灸法的分类 218

第二节常用灸法 218

一、艾炷直接灸 218

二、艾炷间接灸 221

三、艾条灸 223

四、温针灸 225

五、温灸器灸 226

六、其他灸法 226

二、施灸的顺序及补泻 228

第三节灸法的注意事项与补泻 228

一、灸法的注意事项 228

第三章其他针法 229

第一节三棱针 229

一、概述 229

二、操作方法 229

三、适应范围 231

四、注意事项 231

二、操作方法 232

第二节皮肤针 232

一、概述 232

三、叩刺部位的选择 233

四、适应范围 234

五、注意事项 235

第三节皮内针 235

一、概述 235

二、操作方法 236

第四节电针 237

一、概述 237

四、注意事项 237

三、适应范围 237

二、操作方法 238

三、电针的选穴 239

四、电针的刺激参数 240

五、适应范围 242

六、注意事项 243

二、常用药物 244

第五节水针 244

一、概述 244

三、穴位选择 245

四、操作方法 246

五、适应范围 246

六、注意事项 247

第六节挑治 248

一、概述 248

二、挑治的部位选择 248

三、操作方法 249

四、适应范围 249

五、注意事项 249

第七节指针 249

一、概述 249

二、操作方法 250

三、适应范围 250

四、注意事项 250

一、概述 251

第八节穴位磁疗 251

二、操作方法 252

三、适应范围及禁忌 254

四、注意事项 254

第九节拔罐法 255

一、概述 255

二、操作方法 256

三、临床运用与适应范围 259

四、注意事项 261

第四章耳针与头针 262

第一节耳针 262

一、概述 262

二、常用耳穴 263

三、耳穴治疗 272

四、适应范围 275

第二节头针 276

一、概述 276

五、注意事项 276

二、头针刺激区 277

三、操作方法 280

四、适应范围 280

五、注意事项 281

第三篇针灸养生 283

第一章概述 283

第一节针灸与阴阳 284

第二节针灸与精、气、神 285

第三节针灸与经络 286

第二章各论 288

第一节补肾固脬(防治小儿遗尿) 288

第二节开胃导滞(防治小儿厌食) 289

第三节扶正祛邪(预防传染病) 290

第四节调胃健脾(预防各种胃肠病) 291

第五节调阴阳防中风 293

第六节调心血防心痛 295

第七节调理心神防止失眠 297

第八节补肾固精防遗精 299

第九节补肾助阳防阳痿 300

第十节舒筋活血防痹证 302

第十一节调气美容 304

第十二节保健灸法 305

第四篇针灸康复 311

第一章康复总论 311

第一节针灸康复作用 313

一、调节阴阳 313

二、扶正祛邪 315

三、疏通经络 316

第二节针灸康复实施原则 317

一、补虚与泻实 318

二、清热与温寒 320

三、调法 322

四、治标与治本 322

五、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323

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324

第三节辨证论治 326

一、八纲辨证 327

二、脏腑证治 329

三、经络证治 339

四、气血证治 346

第四节针灸处方 348

一、选穴原则 349

二、配穴方法 368

三、治疗时间 373

一、咳嗽 375

第二章康复各论 375

第一节内科病证 375

二、哮喘 378

三、失音 382

四、失眠 385

五、胸痹 388

六、癫狂 390

七、痫证 394

八、郁证 397

九、嗜眠证 399

十、奔豚气 402

十一、胃痛 403

十二、呕吐 408

十三、腹痛 410

十四、泄泻 413

十五、便秘 417

十六、脱肛 419

十七、胁痛 421

十八、消渴 424

十九、肥胖 428

二十、癃闭 430

二十一、淋证 434

二十二、遗精附:不射精 437

二十三、阳痿附:早泄 441

二十四、水肿 444

二十五、头痛 447

二十六、眩晕附:高血压病 452

二十七、偏瘫 457

二十八、面瘫 461

二十九、面痛 463

三十、痹证 466

三十一、痿证 470

三十二、腰痛 474

三十三、漏肩风 476

三十四、震颤症 478

三十五、舞蹈症 480

三十六、外感热病瘥后诸证 481

第二节妇儿科病证 483

一、月经不调 483

二、痛经 487

三、闭经 490

四、崩漏 492

五、绝经期前后诸证 495

六、带下病 496

七、乳少 499

八、阴痒 500

九、阴挺 502

十、胎位不正 504

十一、不孕 505

十二、顿咳 507

十三、慢惊风 510

十四、遗尿 511

十五、疳积 514

十六、五迟与五软 516

十七、解颅 519

十八、斜颈 521

十九、痴呆 522

第三节外科病证 524

一、风疹 524

二、湿疹 526

三、牛皮癣 529

四、瘰疬 530

五、瘿气 533

六、痔疮 535

七、扭伤 538

八、脑外伤后遗症 540

九、截瘫 542

第四节五宫科病证 544

一、眼睑下垂 544

二、迎风流泪 545

三、近视 547

四、色盲 549

五、青盲 550

六、青光眼 552

七、斜视 553

八、夜盲 555

九、耳聋、耳鸣 556

十、聋哑 558

十一、聤耳 559

十二、鼻渊 561

十三、牙痛 563

十四、咽喉痛 56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