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分析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作平著;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系组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300189123
- 页数:220 页
第一章 绪论:我们怎样进行媒介分析 1
一、媒介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2
二、不同媒介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和“语法规则” 4
三、怎样才能深入分析媒介的个性特征和“语法规则” 7
第二章 报纸分析 12
第一节 物理属性分析 13
一、传播符号:文字、图片 13
二、传播载体:印刷、纸张 17
三、传播方式:平面传播、延时传播、全知传播 19
第二节 制作流程分析 20
一、新闻采访阶段:方式非常灵活 21
二、稿件写作阶段:要对文字敏感 23
三、版面编辑阶段:形成版面风格 26
第三节 感知方式分析 28
一、对传播载体的感知:信息尽在掌握之中 28
二、对传播符号的感知:文字的视觉差异小 29
三、对传播方式的感知:间接告知信息 30
四、整体感知:报纸是“未谋面的记录者” 30
第四节 思维方式分析 31
一、描述性文字:使思维具有召唤功能 32
二、分析性文字:引导思维和理解的走向 33
三、评论性文字:影响思维和判断的立场 34
第五节 体验方式分析 39
一、使信息内容形象化 39
二、作者的情感投入调动读者的情感体验 40
三、利用线性叙事设置疑问和悬念 41
四、突出某些局部信息以加深印象 42
五、用价值判断代替事实判断 42
六、采用煽情和耸人听闻手法 42
七、发挥图片的视觉冲击力 43
第六节 行为方式分析 44
一、视觉阅读:减轻视觉压力,让阅读变得更轻松 44
二、能动阅读:扩大信息容量与方便读者阅读并重 47
三、延时阅读:向闲暇时间渗透 48
四、携带方便:向各种场合渗透 48
第三章 广播分析 50
第一节 物理属性分析 51
一、传播符号:声音 51
二、传播载体:电波、收音机 53
三、传播方式:听觉传播、线性传播、同步传播 55
第二节 制作流程分析 57
一、新闻采访阶段:一般采访、录音采访,录播采访、直播采访 57
二、文稿写作阶段:稿件宜短、内容宜浅、语气宜软、结构宜简 59
三、制作编排阶段:节目制作、节目编排 61
第三节 感知方式分析 65
一、对传播载体的感知:“话匣子”的外形不影响听觉效果 65
二、对传播符号的感知:声音的魅力在于营造各种“场” 66
三、对传播方式的感知:同步传播给人“在场”之感 67
四、整体感知:广播是“在场的讲述者” 67
第四节 思维方式分析 70
一、收听广播是“双重想象” 70
二、收听广播需要“同步理解” 72
第五节 体验方式分析 74
一、广播容易走进听众的内心世界 74
二、广播可以给听众带来感染力 77
第六节 行为方式分析 80
一、听觉接收:解放了眼球,可与其他活动兼容 80
二、被动接收:选择性差,但比较轻松 81
三、伴随式接收:便于移动,成就了交通广播 82
四、易于接收:存活性高,是“危机媒体” 83
五、即时参与式接收:发挥同步参与直播的优势 85
第四章 电视分析 88
第一节 物理属性分析 89
一、传播符号:图像、声音 89
二、传播载体:电磁波、电视机 91
三、传播方式:视听觉传播、线性传播、同步传播 94
第二节 制作流程分析 97
一、采访拍摄阶段:接近新闻源,进入采访状态,“挑”、“等”、“抢”拍摄,多工种协作 99
二、文稿撰写阶段:以解说词为主导与以现场画面和同期声为主导 102
三、制作编排阶段:剪辑合成、栏目编排 105
四、关于现场录制节目的制作 108
第三节 感知方式分析 108
一、对传播符号的感知:直接呈现事物的影像 108
二、对传播载体的感知:电视屏幕影响人的视觉感受 110
三、对传播方式的感知:在时间的流逝中传递信息 111
四、整体感知:电视是“当面的导游者” 112
第四节 思维方式分析 113
一、缺少想象:电视画面限制了观众的想象空间 114
二、与图像为伴:建立在具象基础上的思考 117
三、直觉与逻辑推理并存:接近现实生活中的思维状态 118
四、同步理解:认知速度与播放速度一致 119
五、独立自主:不被他人的意图牵着走 119
六、最为轻松:不太费大脑和精力 121
第五节 体验方式分析 122
一、善于调动被采访者的情绪 124
二、节目主持人和嘉宾要有感染力 126
三、悬念比现场画面更能调动观众的情绪体验 127
四、对电视本质特性认识不足导致误用现场直播 129
第六节 行为方式分析 131
一、占用视觉:不利于自由活动 131
二、收看场所和时间比较固定:节目编排需考虑作息时间 132
三、同步接收:与观众保持“约会意识” 133
四、被动接收:把握好节目的节奏 135
第五章 互联网分析 141
第一节 物理属性分析 143
一、传播符号:文字、图片、音频、视频 143
二、传播载体:光纤、微波、终端设备 148
三、传播方式:网状传播、交互传播、同步与延时兼容、视觉与听觉兼容 152
第二节 制作流程分析 158
一、信息采集阶段:公众参与采集、多媒体采集与互联网采集 159
二、文稿写作阶段:短小化写作、分层写作、多媒体写作、标题写作、提要写作、正文写作 163
三、信息编辑阶段:立体化编辑、多媒体编辑、交互式编辑、信息资源整合、优化网页视觉设计 169
第三节 感知方式分析 172
一、对传播符号的感知:符号多样、信息多样 173
二、对传播载体的感知:全球巨网、终端多样 173
三、对传播方式的感知:交互提升受众地位、信息“一网打尽” 174
四、微观感知:传播黏性带来强烈吸附感 175
五、整体感知:互联网是“普世的全知者” 177
第四节 思维方式分析 181
一、改变了人们参与现实事务的思维方式 181
二、改变了人们对待历史的思维方式 183
三、使人们形成了虚拟与现实混成的思维习惯 184
四、带来了全球思维 186
五、带来了多元思维 187
六、使思维趋向碎片化和肤浅化 189
七、互联网是人脑的隐喻 191
第五节 体验方式分析 193
一、从媒介特性角度看:强化了个人的参与和体验 193
二、从信息交流角度看:满足了人的多种交流欲望 194
三、从心理需求角度看:满足了人的多种心理需要 196
四、从人性角度看:让“本我”得以释放 198
五、从生理角度看:容易让人上瘾 200
六、从社会规范角度看:需要加强他律与自律 202
第六节 行为方式分析 204
一、多器官参与接收与发布:一种回归与超越,将日益走向人性化 204
二、能动接收与能动发布:提高了信息交流的针对性,导致传播活动两极分化 206
三、移动接收与移动发布:冲破空间限制,打破时间“零和博弈” 209
四、多终端接收与多终端发布:与人的行为“无缝对接”,各种终端都要找到存在价值 212
附录:媒介特性比较一览表 215
参考书目 217
后记 219
- 《传播纵横》李金铨著 2019
- 《晚清民国船山学的接受与传播》吴戬著 2019
-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红色文化大众化研究》张文 2019
-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外宣翻译研究》黄驰著 2020
-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丛书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 第五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于运全 2019
- 《全球传播生态发展报告》高伟,姜飞主编 2019
- 《传媒时代的文学重生》杨早著 2019
- 《文创理念与当代中国文化传播》胡钰,薛静著 2020
- 《新闻传播研究丛书 流众传播 数字传播主体的崛起、困境与前景》葛自发著 2019
- 《中国新时期影视剧中的信用文化传播研究》刘文文 2019
- 《国学经典诵读》(中国)严琼燕 2019
- 《思维导图 超好用英语单词书》(中国)王若琳 2019
- 《东北民歌文化研究及艺术探析》(中国)杨清波 2019
- 《中国当代乡土小说文库 本乡本土》(中国)刘玉堂 2019
- 《两京烟云》陈诗泳,赖秀俞责任编辑;(中国)千慧 2019
- 《HTML5从入门到精通 第3版》(中国)明日科技 2019
- 《MBA大师.2020年MBAMPAMPAcc管理类联考专用辅导教材 数学考点精讲》(中国)董璞 2019
- 《莼江曲谱 2 中国昆曲博物馆藏稀见昆剧手抄曲谱汇编之一》郭腊梅主编;孙伊婷副主编;孙文明,孙伊婷编委;中国昆曲博物馆编 2018
- 《中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9
- 《2013数学奥林匹克试题集锦 走向IMO》2013年IMO中国国家集训队教练组编 2013
- 《大学计算机实验指导及习题解答》曹成志,宋长龙 2019
- 《中国当代乡土小说文库 本乡本土》(中国)刘玉堂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中国铁路人 第三届现实主义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恒传录著 2019
- 《莼江曲谱 2 中国昆曲博物馆藏稀见昆剧手抄曲谱汇编之一》郭腊梅主编;孙伊婷副主编;孙文明,孙伊婷编委;中国昆曲博物馆编 2018
- 《中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9
- 《中国陈设艺术史》赵囡囡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走近科学》精选丛书 中国UFO悬案调查》郭之文 2019
-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王琳责任编辑;(中国)肖宇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