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彩色图解医用微生物学
彩色图解医用微生物学

彩色图解医用微生物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2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Fritz H.Kayser等原著;林雅林译
  • 出 版 社:合记图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9861265315
  • 页数:774 页
图书介绍:
《彩色图解医用微生物学》目录

第1篇 医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本原理 2

1 医用微生物学概论 2

1.1 传染病的历史及现况 2

1.1.1 历史 2

1.1.2 汉诺-科霍假说 3

1.1.3 现况 3

1.2 传染病病原体 4

1.2.1 感染性微细胞生物体 4

1.2.2 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 5

1.2.3 细菌 5

1.2.4 真菌及原生动物 6

1.2.5 动物 7

1.3 传染病学概论 7

1.3.1 传染病学基本概念 7

1.3.2 正常菌丛 10

1.4 传染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12

1.4.1 先决条件、方法学与判读 12

1.4.2 实验检体 13

1.4.3 传统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13

1.4.4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14

1.4.5 抗原-抗体反应试验 16

沉淀法 16

凝集法 16

补体结合反应 20

直接与间接免疫萤光试验 20

免疫吸附试验 21

西方墨点法 23

1.4.6 实验室安全 23

1.5 细菌学实验室诊断方法 24

1.5.1 检体 24

1.5.2 镜检、培养、鉴定 26

显微镜镜检 26

细菌培养 27

菌种鉴定 29

1.5.3 分子学方法 31

1.5.4 抗体、抗原及毒素试验 32

1.6 真菌学实验室诊断方法 34

1.7 病毒学霣验室诊断方法 34

1.7.1 实验检体、运送、资讯、结果判读 35

1.7.2 病毒检测 36

1.7.3 抗体检测 39

1.8 寄生虫学实验室诊断方法 40

1.8.1 实验检体 40

1.8.2 实验方法 43

2 传染病学与公共卫生 45

2.1 流行病学 45

2.1.1 流行病学概念 46

2.1.2 传染病的散播及来源 47

传染病的散播 47

传染病来源 50

2.1.3 传染病的法律规范 50

2.1.4 预防疾病扩散 51

2.1.5 疾病易感性预防 51

主动免疫 51

被动免疫 55

化学预防 55

2.2 灭菌与消毒 55

2.2.1 一般概念 56

概念 56

杀菌动力学 57

作用机转 58

2.2.2 物理杀菌法 58

高温 58

射线 59

过滤 59

2.2.3 化学杀菌法 60

2.2.4 实用的消毒方法 61

2.3 医院卫生(院内感染) 63

2.3.1 病原体、传染病、疾病发生频率 64

2.3.2 院内感染来源、传染途径 64

2.3.3 对抗院内传染的方法 66

2.4 环境卫生(水的卫生) 67

2.4.1 饮用水卫生 69

飮用水的要求 69

水的来源 71

飮用水的净化处理 71

2.4.2 浴池用水卫生 72

2.4.3 废水的卫生处理 73

3 免疫学概论 75

3.1 导论 75

3.2 免疫器官 77

3.2.1 B细胞系统 80

免疫球蛋白结构 81

免疫球蛋白变异区之多样性 83

免疫球蛋白的种类 87

3.2.2 T细胞 89

T细胞受体与辅助分子 89

T细胞特异性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基因 90

T细胞的成熟:正选择与负选择 95

T细胞的种类 95

3.3 免疫反应之机转与类型 98

3.3.1 B 细胞 98

B细胞表位与B细胞增生 98

单株抗体 100

非T细胞依赖性的B细胞反应 100

3.3.2 T 细胞 102

T细胞活化 102

超抗原活化T细胞 104

3.3.3 个别系统间的相互协同 104

辅助型T细胞(CD4-T细胞)与T-B协同作用 104

辅助型T细胞的种类 107

毒杀型T细胞(CD8-T细胞) 108

细胞激素(介白素)与吸附分子 108

抗体依赖性的细胞免疫与天然杀手细胞 116

抗体依赖性的体液免疫机转 117

3.3.4 补体系统 118

3.3.5 免疫学上的细胞死亡机制 121

3.4 免疫耐受性 122

3.4.1 T细胞的耐受性 122

3.4.2 B细胞的耐受性 124

3.5免疫记忆 126

3.5.1 B细胞的免疫记忆 127

3.5.2 T细胞的免疫记忆 129

3.6 传染病的免疫防御机制与肿瘤免疫 131

3.6.1 传染病防御的一般原则 131

3.6.2 免疫保护作用与免疫病理学 135

疫苗接种对免疫防御的影响 137

3.6.3 肿瘤免疫 138

3.7导致疾病的免疫反应 139

3.7.1 第一型:IgE过敏反应 139

3.7.2 第二型:细胞毒杀型的体液免疫反应 140

自体抗体反应 141

抗血型抗体反应 143

3.7.3 第三型:免疫复合物产生的疾病 144

3.7.4 第四型:迟发性过敏或迟发性细胞过敏反应 145

3.8移植免疫 146

3.9免疫缺陷与调控免疫反应 149

3.9.1 免疫缺陷 149

3.9.2 免疫调节 149

免疫刺激 150

免疫抑制 151

适应性免疫疗法 151

3.10免疫学试验方法 152

3.10.1 抗原与抗体检测 152

液态与胶体免疫沉淀法 152

免疫沉淀合并电泳法 153

放射线免疫与酵素免疫试验 154

3.10.2 细胞免疫的实验室反应 158

分离淋巴细胞 158

淋巴细胞功能性试验 158

第2篇 细菌学 162

4 细菌学概论 162

4.1 细菌型态与结构 162

4.1.1 细菌形状 162

4.1.2 细菌的结构 163

类核体与质体 163

细胞质 167

细胞质膜 168

细胞壁 168

筴膜 172

鞭毛 172

线毛 173

生物膜 174

细菌孢子 175

4.2 细菌生理代谢与生长 175

4.2.1 细菌的新陈代谢 176

细菌的新陈代谢形式 176

分解代谢反应 176

合成反应 178

合成代谢的调控 178

4.2.2 细菌生长与培养 179

营养 179

细菌生长与死亡 179

4.3 细菌遗传学分子概论 181

4.3.1 细菌DNA结构 181

4.3.2 DNA复制 182

4.3.3 转录与转译 182

4.3.4 基因表现的调控 182

4.4细菌遗传变异性 184

4.4.1 遗传变异性的分子机制 185

自发性基因突变 185

基因重组 185

4.4.2 产生基因变异性的细胞间机制 187

转型作用 188

传导作用 188

接合作用 189

限制性、基因修饰与基因复制 190

4.5 噬菌体 196

4.5.1 噬菌体型态与结构 196

4.5.2 噬菌体复制 197

溶原现象 199

4.6 抗扛素治疗概论 200

4.6.1 定义 201

4.6.2 药效学、药物动力学、副作用 209

药效学 209

药物动力学 210

畐作用 210

4.6.3 作用范围、作用机制 211

作用范围 211

作用机制 213

4.6.4 抗药性问题 213

定义 213

抗药性机制 213

抗药性的存在与意义 214

抗药性的演化 215

对抗细菌的抗药性 216

抗药性试验 216

4.6.5 抗传染病疗法的临床观点 218

4.6.6 免疫疗法 220

4.7 细菌性感染的致病机转 220

4.7.1 黏附作用 220

4.7.2 入侵、增生与散播 221

4.7.3 对抗非特异性免疫防御的机制 221

4.7.4 对抗特异性免疫防御的机制 223

4.7.5 疾病的产生 223

细胞致病机转 224

免疫致病机转 227

4.7.6 细菌毒性的调控 227

4.7.7 细菌致病性基因 230

4.8细菌分类学(分类与命名) 230

4.8.1 分类 230

4.8.2 命名 231

4.8.3 人类致病菌概览 232

5 细菌病原菌 245

5.1 葡萄球菌 245

5.1.1 金黄色葡萄球菌 246

5.1.2 不具凝固酶的葡萄球菌 250

5.2 键球菌 250

5.2.1 化脓性链球菌(A型链球菌) 251

5.2.2 肺炎链球菌(肺炎双球菌) 255

5.2.3 B、C、G型链球菌与□腔链球菌 257

5.3 肠球菌 258

5.4 厌氧性球菌与微球菌 260

5.5 杆菌(炭疽) 260

5.6 梭状芽孢杆菌 262

5.6.1 气性坏疽梭状杆菌与其它梭状芽孢杆菌(气性坏疽、厌氧蜂窝性组织炎) 264

5.6.2 破伤风杆菌(破伤风) 265

5.6.3 肉毒杆菌(肉毒杆菌中毒) 266

5.6.4 困难梭状杆菌(假膜性结肠炎) 267

5.7 李斯特菌、丹毒丝菌,与嘉得氏菌 268

5.7.1 单核球增多性李斯特菌(李斯特菌感染) 268

5.7.2 猪类丹毒杆菌(类丹毒) 269

5.7.3 阴道嘉得氏菌(阴道炎) 270

5.8 棒状杆菌、放线菌,与低致病性革兰氏阳性杆菌 270

5.8.1 白喉棒状杆菌(白喉) 271

5.8.2 放线菌(放线菌病) 273

5.8.3 低致病性革兰氏阳性杆菌 275

5.9 分枝杆菌(肺结核、痲疯病) 277

5.9.1 结核分枝杆菌(结核病) 278

5.9.2 痲疯分枝杆菌(痲疯病) 283

5.9.3 非结核性分枝杆菌 285

5.10 奴卡氏菌(奴卡氏菌病) 286

5.11 奈瑟氏菌、莫拉氏菌与不动菌 287

5.11.1 淋病奈瑟氏双球菌(淋病) 288

5.11.2 脑膜炎奈瑟氏双球菌(脑膜炎、败血症) 290

5.11.3 莫拉氏菌与不动杆菌 292

5.12 肠杆菌科概论 292

5.13 沙门氏菌(伤寒、副伤寒、肠胃炎) 296

5.14 志贺杆菌(细菌性痢疾) 301

5.15 耶尔辛氏菌 303

5.15.1 鼠疫杆菌(鼠疫) 303

5.15.2 肠炎耶氏杆菌(肠炎)、假结核耶氏杆菌 304

5.16 大肠杆菌 306

5.17 伺机性肠杆菌科细菌 309

5.18 霍乱弧国(霍乱) 310

5.19 嗜血杆菌与巴斯德菌 313

5.19.1 流行性嗜血杆菌 314

5.19.2 度克雷氏嗜血杆菌与其它嗜血杆菌 316

5.19.3 巴斯德菌 316

5.20 低致性病性革兰氏阴性杆菌 317

5.21 曲状杆菌、螺旋杆菌、螺旋菌 319

5.21.1 曲状杆菌 320

5.21.2 幽门螺旋杆菌 321

5.21.3 小螺旋菌(鼠咬热) 322

5.22 假单胞菌、伯克氏菌、寡养单胞菌 322

5.22.1 绿脓杆菌 323

5.22.2 伯克氏菌、寡养单胞菌 325

5.23 退伍军人杆菌(退伍军人病、庞提亚克热) 325

5.24 布鲁氏菌、博德特氏菌、弗朗西斯氏菌 327

5.24.1 布鲁氏菌(布鲁氏菌症、班氏症) 328

5.24.2 博德氏菌(百日咳) 329

5.24.3 兔热病弗朗西斯氏菌(兔热病) 330

5.25 巴通氏菌、阿菲波菌 331

5.25.1 巴通氏菌(奥罗亚热、五日热、细菌性血管瘤与紫斑病、猫抓热) 331

5.25.2 猫阿菲波菌(猫抓热) 333

5.26 絶对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333

5.27 密螺旋体 336

5.27.1 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梅毒) 337

5.27.2 苍白密螺旋体地方亚种(地方性梅毒、Bejel病)苍白密螺旋体极细亚种(雅司病)品他密螺旋体(品他病) 339

5.28 疏螺旋体 340

5.28.1 回归热-疏螺旋体(回归热) 341

5.28.2 伯氏疏螺旋体(莱姆病-疏螺旋体症) 342

5.29 钩端螺旋体、钩諯螺旋体症、Weil氏症) 344

5.30 立克次体、柯克斯氏体、东方体、艾利希体 347

5.31 衣原体 351

5.31.1 共同特征 352

5.31.2 鹦鹉衣原体(饲鸟病) 353

5.31.3 沙眼衣原体(沙眼、花柳性淋巴肉芽肿) 353

5.31.4 肺炎衣原体 355

5.32霉浆菌 355

第3篇 真菌学 360

6 真菌学概论 360

6.1 真菌特征 360

6.1.1 定义与分类 360

6.1.2 真菌型态 361

6.1.3 真菌代谢 362

6.1.4 真菌增殖 363

6.2真菌疾病概观 364

6.2.1 真菌过敏与真菌毒症 364

6.2.2 真菌病 365

7 真菌病原菌 371

7.1原发性真菌病 371

7.1.1 荚膜组织胞浆菌(组织胞浆菌病) 371

7.1.2 粗球孢子菌(球孢子菌病) 372

7.1.3 皮炎芽生菌(北美芽生菌病) 373

7.2伺机性真菌病 374

7.2.1 念珠菌(溃疡)与少见的伺机性酵母菌感染症 375

念珠菌(溃疡) 375

少见的酵母菌感染症 376

7.2.2 新型隐球菌(隐球菌病) 377

7.2.3 曲菌(曲菌病) 378

7.2.4 毛霉菌、棘须霉菌、根毛霉菌、根霉菌、小克银汉霉菌(毛霉菌—真菌病) 380

7.2.5 褐色菌丝霉菌、透明菌丝霉菌、马菲氏青霉菌 381

7.2.6 肺囊虫(肺囊虫病) 383

7.3 皮下真菌病 385

7.4 皮肤真菌病 385

7.4.1 皮肤癣菌引发的皮肤真菌病 385

7.4.2 芽胞菌、外瓶霉菌、丝孢酵母菌、毛孢子菌引发的皮肤真菌病 387

第4篇 病毒学 390

8 病毒学概论 390

8.1 病毒特征 390

8.2 病毒结构 392

8.3 病毒分类 397

8.4 病毒的增生 402

8.4.1 吸附、渗透与脱壳 403

8.4.2 复制 406

8.4.3 组装与释出 410

8.5 病毒遗传学与病毒演化 412

8.5.1 基因突变 412

8.5.2 基因重组 413

8.5.3 基因洗牌 413

8.5.4 操控病毒基因 414

8.5.5 病毒的外遗传改变 415

8.6 宿主细胞的感染型态与变化 415

8.6.1 细胞溶解性感染与病毒引发的细胞损害 415

8.6.2 非细胞溶解性感染与免疫系统引发的间接性细胞损害 418

8.6.3 潜伏性感染与再活化 418

8.6.4 转型性感染与肿瘤的形成 419

8.7 致癌病毒 419

8.7.1 DNA肿瘤病毒 420

8.7.2 RNA肿瘤病毒 422

8.8 致病机转 422

8.8.1 病毒进入门户与散播途径 423

8.8.2 病毒在体内的散播 425

特殊的病毒扩散途径 425

8.8.3 病毒的释出 426

8.8.4 病毒感染的形式 427

8.8.5 感染的临床表现 428

8.9 抗病毒防御机制与病毒的破坏策略 429

8.9.1 先天的、非特异性防御机制 429

第一型干扰素系统 431

8.9.2 后天的、特异性防御机制 435

体液性免疫反应的重要性 435

细胞性免疫反应的重要性 436

8.9.3 病毒弱化免疫反应的机制 436

8.10 预防与消除病毒感染 427

8.10.1 主动免疫(疫苗接种) 437

死病毒疫苗 438

活病毒疫苗 438

8.10.2 被动免疫 440

8.10.3 诱发性疫苗注射 440

8.11 抗病毒疗法 441

9 病毒病原体 449

9.1 疱疹病毒 449

9.1.1 单纯疱疹病毒 452

9.1.2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454

水痘 455

带状疱瘆 456

VZ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457

VZV感染的预防方法 458

VZV感染的治疗方法 458

9.1.3 巨细胞病毒 458

9.1.4 EB病毒 460

9.1.5 人类疱疹病毒第六型 465

9.1.6 人类疱疹病毒第七型 466

9.1.7 人类疱疹病毒第八型/卡波西氏肉瘤相关病毒 466

9.2 B型肝炎病毒 467

9.3 D型肝炎病毒 474

9.4 腺病毒 475

9.5 人类乳头瘤病毒 478

9.6 多瘤病毒JCV与BKV 481

9.7 小DNA病毒 482

9.8 痘病毒 484

9.9 小RNA病毒 488

9.9.1 肠病毒 489

9.9.2 A型肝炎病毒 492

9.9.3 人类鼻病毒 494

9.10 人类冠状病毒 494

9.11 黄病毒 496

9.11.1 初夏脑膜脑炎病毒 496

9.11.2 黄热病毒、登革热病毒、西尼罗河病毒 498

黄热病毒 498

登革热病毒 499

西尼罗河病毒 500

其它的人类致病性黄病毒 500

9.11.3 C型肝炎病毒 501

9.12 杯状病毒 504

9.12.1 诺罗病毒 545

9.12.2 扎幌病毒 545

9.13 星状病毒 505

9.14 E型肝炎病毒 506

9.15 德国麻疹病毒 507

9.16 流行性感冒病毒 510

9.17 副流行性感冒病毒 516

9.18 呼吸道融合病毒 517

9.19 人类间质肺炎病毒 518

9.20 麻疹病毒 519

9.21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 523

9.22 狂犬病病毒 524

9.23 马堡病毒与伊波拉病毒 527

9.24 汉他病毒、出血热病毒与其它人类致病性本洋病毒 529

9.24.1 汉他病毒 529

9.24.2 白蛉热病毒 532

9.24.3 裂谷热病毒 532

9.24.4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 533

9.24.5 拉克罗西病毒 533

9.24.6 奥罗普切病毒 533

9.25 拉萨病毒与其它砂状病毒 533

9.25.1 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 535

9.25.2 拉萨病毒 535

9.25.3 其它出血热病毒 536

9.26 轮状病毒与其它人类致病性呼肠孤病毒 536

9.26.1 轮状病毒 536

9.26.2 人类呼肠孤病毒 538

9.26.3 科罗拉多壁虱热病毒 538

9.27 反转录病毒 538

9.27.1 人类T细胞淋巴癌病毒第一型与第二型 541

9.27.2 人类免疫缺乏症候群病毒 542

9.28蛋白子 551

第5篇 寄生虫学 556

10 寄生虫学 556

10.1 肠梨型鞭毛虫 556

10.2 阴道鞭毛滴虫 560

10.3 锥虫 562

10.4 利什曼原虫 569

10.5 痢疾阿米巴原虫与其它肠道阿米巴原虫 575

10.6 弓浆虫 582

10.7 隐孢子虫 589

10.8 等孢球虫、环孢子虫、住肉孢子虫 591

10.9 疟原虫 593

10.10 焦虫 607

10.11 大肠纤毛虫 608

10.12 微孢子虫 608

11 蠕虫 613

11.1 吸虫纲(吸虫) 614

11.1.1 吸血虫 616

11.1.2 牛羊肝吸虫与巨大肝吸虫 622

11.1.3 枪状肝吸虫 624

11.1.4 后睪属与支睪属(猫吸虫与中华肝吸虫) 625

11.1.5 肺吸虫 626

11.2绦虫纲(条虫) 626

11.2.1 条虫 627

11.2.2 胞虫 632

11.2.3 其它绦虫 641

11.3线虫纲(蛔虫或线虫) 641

11.3.1 小肠线虫 642

11.3.2 组织与管状系统之线虫感染 651

12 节肢动物 667

12.1 蜘蛛纲 668

12.1.1 蜱、壁虱 668

12.1.2 螨 671

12.2昆虫纲 673

12.2.1 虱〔虱目〕 673

12.2.2 虫〔异翅亚目〕 676

12.2.3 蚊与蝇〔长角亚目与短角亚目〕 676

12.2.4 蚤〔蚤目〕 678

第六篇 器官系统 682

13 重要感染与病因概览 682

13.1 口腔与上呼吸道感染 682

13.2 下呼吸道感染 685

13.3 生殖泌尿道感染 689

13.4 肠胃道感染与中毒 694

13.5 腹腔感染 697

13.6 病毒性肝炎 700

13.7 神经系统感染 702

13.8 心血管系统感染 707

13.9 败血症 710

13.10 医疗替代物相关感染 712

13.11 淋巴与血液系统感染 713

13.12 皮肤与皮下结缔组织感染 715

13.13 运动器官感染(骨头、关节、肌肉、深部的软体组织) 720

13.14 眼与耳感染 724

参考文献 729

参考网址 732

索引 73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