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理化
无机与分析化学
无机与分析化学

无机与分析化学PDF电子书下载

数理化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若愚,朱建飞主编
  • 出 版 社: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61182321
  • 页数:423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将“无机化学”四大平衡与元素知识与分析化学中的化学分析有机组合,形成学时少,知识体系全面,结构紧凑的一本教材。本书适用于化学化工类本科生,包括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定量分析概论,酸碱滴定法,沉淀平衡和沉淀滴定法等。
《无机与分析化学》目录

第1章 绪论 1

第2章 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 5

2.1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 5

2.2平衡常数 6

2.2.1实验平衡常数Kp和Kc 6

2.2.2标准平衡常数 6

2.2.3活度与活度系数 8

2.3多重平衡规则 9

2.4标准平衡常数的应用 10

2.4.1判断化学反应的程度 10

2.4.2预测化学反应的方向 10

2.4.3利用标准平衡常数计算化学平衡的组成 11

2.5化学平衡的移动 13

思考题 15

习题 15

第3章 定量分析概论 17

3.1概述 17

3.1.1分析方法的分类 17

3.1.2定量分析的一般程序 18

3.1.3分析结果的表示 18

3.2定量分析中的误差 19

3.2.1误差的分类 20

3.2.2误差与准确度 21

3.2.3偏差与精密度 22

3.2.4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24

3.2.5测量误差的减免 24

3.2.6有限次测定数据的统计处理 25

3.3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29

3.3.1确定有效数字的原则 29

3.3.2有效数字的修约 30

3.3.3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30

3.4可疑数据的取舍 31

3.5滴定分析法概述 33

3.5.1滴定分析法分类 34

3.5.2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 34

3.5.3标准溶液和基准物质 35

3.5.4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 37

思考题 40

习题 41

第4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 43

4.1酸碱理论 43

4.1.1酸碱电离理论 43

4.1.2酸碱质子理论 43

4.1.3酸碱电子理论和软硬碱理论 45

4.2酸碱离解平衡 47

4.2.1弱酸(碱)的离解平衡 47

4.2.2水的离解平衡和溶液的酸碱性 49

4.2.3共轭酸碱对K a ?与K b ?之间的关系 50

4.2.4离解度和同离子效应 51

4.3酸碱溶液中各组分的分布 53

4.3.1一元弱酸(碱)溶液 53

4.3.2多元弱酸溶液 54

4.4酸碱溶液pH的计算 56

4.4.1酸碱溶液pH的精确计算 57

4.4.2酸碱溶液pH的近似计算 60

4.5缓冲溶液 64

4.5.1缓冲溶液及其作用原理 64

4.5.2缓冲溶液的pH 64

4.5.3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 66

4.5.4缓冲溶液的选择和配制 67

4.6酸碱指示剂 68

4.6.1酸碱指示剂 68

4.6.2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69

4.6.3混合指示剂 70

4.7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72

4.7.1强碱(酸)滴定强酸(碱) 72

4.7.2强碱(酸)滴定一元弱酸(碱) 75

4.7.3多元酸(碱)的滴定 78

4.7.4混合酸和混合碱的滴定 82

4.8终点误差 83

4.8.1一元酸碱的滴定 83

4.8.2多元酸碱的滴定 85

4.9酸碱滴定法的应用及计算示例 86

4.9.1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86

4.9.2酸碱滴定法应用示例 87

4.9.3酸碱滴定法结果计算示例 88

思考题 93

习题 94

第5章 沉淀平衡和沉淀滴定法 97

5.1溶解度和溶度积 97

5.1.1溶解度 97

5.1.2溶度积 97

5.1.3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 98

5.1.4溶度积与溶解度的关系 100

5.2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101

5.2.1溶度积规则 101

5.2.2沉淀的生成 102

5.2.3沉淀的溶解 103

5.3分步沉淀和沉淀转化 108

5.3.1分步沉淀 108

5.3.2沉淀转化 110

5.4沉淀滴定法 111

5.4.1沉淀滴定法对沉淀反应的要求 111

5.4.2几种沉淀滴定法 112

5.4.3沉淀滴定法的应用 114

5.5重量分析法 114

5.5.1重量分析法概述 115

5.5.2沉淀反应的条件 115

5.5.3共沉淀现象及其减免 116

5.5.4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和误差 117

5.5.5重量分析法应用实例 117

思考题 122

习题 122

第6章 氧化还原平衡和氧化还原滴定法 125

6.1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125

6.1.1氧化数 125

6.1.2氧化还原反应 126

6.2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128

6.2.1氧化数法 128

6.2.2离子-电子法 128

6.3原电池与电极电势 129

6.3.1原电池 129

6.3.2电极电势 132

6.4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134

6.4.1电极电势的能斯特方程 134

6.4.2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136

6.5电极电势的应用 139

6.5.1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计算原电池的电动势 140

6.5.2比较氧化剂、还原剂的相对强弱 140

6.5.3选择合适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141

6.5.4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次序 141

6.5.5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 142

6.5.6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142

6.5.7溶度积常数的测定和计算 144

6.6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144

6.6.1元素电势图 144

6.6.2元素电势图的应用 145

6.7氧化还原滴定法 146

6.7.1氧化还原滴定法的特点 146

6.7.2条件电极电势与条件平衡常数 146

6.7.3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148

6.7.4氧化还原滴定指示剂 152

6.7.5氧化还原滴定的预处理 153

6.8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应用 155

6.8.1高锰酸钾法 155

6.8.2重铬酸钾法 158

6.8.3碘量法 160

6.9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 163

思考题 170

习题 170

第7章 原子结构 173

7.1原子结构理论发展概况 173

7.1.1原子结构的早期发展 173

7.1.2原子的玻尔模型 174

7.2原子结构的近代概念 175

7.2.1电子的波粒二象性 175

7.2.2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近代描述 177

7.3原子的电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 182

7.3.1多电子原子能级 182

7.3.2核外电子排布规则 184

7.3.3元素周期系 186

7.4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关系 188

7.4.1元素有效核电荷的周期性变化 188

7.4.2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188

7.4.3元素电离能和亲和能的周期性变化 190

7.4.4元素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192

7.4.5元素氧化数的周期性变化 193

思考题 195

习题 196

第8章 化学键和分子结构 198

8.1离子键与离子晶体 198

8.1.1离子键 198

8.1.2离子晶体 201

8.1.3离子极化对晶体结构及性质的影响 202

8.2共价键和原子晶体 204

8.2.1价键理论 204

8.2.2杂化轨道理论 208

8.2.3分子轨道理论 211

8.2.4离域π键 217

8.2.5原子晶体 218

8.3分子间力、氢键和分子晶体 218

8.3.1分子间作用力 218

8.3.2氢键 222

8.3.3分子晶体 223

8.4金属键 223

8.4.1金属键理论 224

8.4.2能带理论 224

思考题 228

习题 229

第9章 配位平衡和配位滴定法 231

9.1配合物的组成与命名 231

9.1.1配合物的组成 231

9.1.2配合物的命名 234

9.1.3配合物的磁性 235

9.2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237

9.2.1价键理论 237

9.2.2晶体场理论 240

9.3配位平衡 246

9.3.1配位平衡常数 246

9.3.2配位平衡的计算 248

9.3.3配位平衡的移动 248

9.4螯合物 254

9.4.1螯合物的组成 255

9.4.2螯合物的特性 255

9.5 EDTA的性质及配位滴定 256

9.5.1 EDTA的性质 256

9.5.2 EDTA配合物的特点 257

9.6影响金属EDTA配合物稳定性的因素 259

9.6.1主反应和副反应 259

9.6.2 EDTA的酸效应及酸效应系数 260

9.6.3金属离子的配位效应及配位效应系数 260

9.6.4 EDTA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 261

9.7配位滴定曲线 262

9.7.1配位滴定曲线 262

9.7.2准确滴定的条件 266

9.7.3酸效应曲线和配位滴定中酸度的控制 267

9.8金属指示剂 269

9.8.1金属指示剂的性质和作用原理 269

9.8.2金属指示剂应具备的条件 269

9.8.3常用的金属指示剂 270

9.9配位滴定的方式和应用 271

9.9.1单组分含量的测定 271

9.9.2混合物中各组分含量的测定 272

9.9.3预先分离 275

9.9.4其他配位剂 275

习题 279

第10章 s区元素 282

10.1元素概述 282

10.1.1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282

10.1.2元素的分类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 283

10.1.3从自然界中提取元素单质的一般方法 284

10.1.4清洁生产和绿色化学 286

10.2氢及其化合物 288

10.2.1氢的制备、性质和用途 288

10.2.2氢化物 289

10.3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291

10.3.1概述 291

10.3.2氧化物 293

10.3.3氢氧化物 295

10.3.4盐类 297

10.4元素的ROH规则和对角线关系 301

10.4.1元素的ROH规则 301

10.4.2对角线关系 302

思考题 304

习题 305

第11章 P区元素 307

11.1概述 307

11.2卤素 307

11.2.1卤素单质 308

11.2.2卤化氢、氢卤酸、卤化物、多卤化物和卤素互化物 308

11.2.3卤素的含氧酸及其盐 311

11.3氧族元素 313

11.3.1氧、臭氧、过氧化氢 314

11.3.2硫及其重要化合物 317

11.4氮族元素 321

11.4.1氮及其重要化合物 322

11.4.2磷及其重要化合物 326

11.4.3砷、锑、铋的重要化合物 330

11.5碳族元素 332

11.5.1碳族元素的单质 332

11.5.2碳的重要化合物 333

11.5.3硅的重要化合物 335

11.5.4锡、铅及其重要化合物 337

11.6硼族元素 340

11.6.1硼的重要化合物 340

11.6.2铝的重要化合物 344

11.7稀有气体 345

11.7.1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346

11.7.2稀有气体的存在和分离 347

11.7.3稀有气体的化合物 347

11.8 p区元素化合物性质小结 348

11.8.1 p区元素的氢化物 348

11.8.2 p区元素的氧化物及其水合物 348

11.8.3 p区元素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 349

11.8.4 p区元素含氧酸盐的热稳定性 349

思考题 351

习题 351

第12章 过渡元素 354

12.1概述 354

12.1.1原子半径 354

12.1.2物理性质 355

12.1.3氧化态 355

12.1.4单质的化学活泼性 356

12.1.5配位性和磁性 357

12.1.6水合离子的颜色 357

12.2钛族、钒族元素 358

12.2.1概述 358

12.2.2钛的重要化合物 359

12.2.3钒的重要化合物 362

12.3铬族和锰族元素 364

12.3.1概述 364

12.3.2铬的重要化合物 365

12.3.3锰的重要化合物 369

12.4铁系元素 372

12.4.1概述 372

12.4.2铁、钴、镍的重要化合物 373

12.5铜族和锌族元素 380

12.5.1概述 380

12.5.2铜的重要化合物 383

12.5.3银的重要化合物 388

12.5.4锌、镉、汞的重要化合物 389

思考题 397

习题 398

第13章 定量分析中的分离方法 402

13.1溶剂萃取分离法 402

13.1.1分配系数、分配比和萃取效率、分离因数 402

13.1.2萃取体系的分离和萃取条件的选择 404

13.1.3有机物的萃取分离 406

13.2色谱分离法 406

13.2.1纸上萃取色谱分离法 406

13.2.2薄层萃取色谱分离法 407

13.3离子交换分离法 408

13.3.1离子交换树脂法 408

13.3.2离子交换色谱法 409

13.4沉淀分离法 410

13.5其他方法 412

附录 413

附录1弱酸和弱碱的离解常数 413

附录2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 415

附录3标准电极电势 416

附录4条件电极电势 418

附录5配离子的稳定常数 419

附录6部分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420

附录7元素周期表 422

参考文献 42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