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理化
高等有机化学
高等有机化学

高等有机化学PDF电子书下载

数理化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斐文编
  • 出 版 社: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308047601
  • 页数:514 页
图书介绍:本书系统介绍了有机化学中的化学键理论,原子轨道和分子轨道理论,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软硬酸碱学说,电子效应和反应活性中间体理论,以及主体化学的知识和反应机理的应用,并介绍了相关知识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
《高等有机化学》目录
标签:化学

第一章 绪论高等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 1

(一)结构与性能 1

(二)反应历程  2

近年的发展  3

(一)研究手段由宏观观测向微观观测发展 3

(二)由静态向动态立体化学发展 3

(三)从头计算 3

(四)新理论的建立和充实 4

(五)向其他学科的渗透和相互促进 4

高等有机化学的推广应用  4

第二章 定域化学键(一)原子轨道  7

(二)共价键 10

(三)多价  11

(四)杂化作用 12

(五)重键  13

(六)光电子光谱学  14

(七)分子的电子结构 15

(八)电负性  16

(九)诱导效应和场效应 18

(十)键长  19

(十一)键角  21

(十二)键能  22

第三章 离域化学键(一)包含离域键的化合物中键长和键能  25

(二)有离域键的分子的种类  25

(三)横交共轭 27

(四)共振规则 28

(五)共振效应 29

(七)pπ—dπ成键,内鎓盐 30

(六)共振的位阻 30

芳香性 31

(一)六元环 32

(二)五元环 34

(三)七元环和八元环 36

(四)有芳香六隅体的其他体系  37

(五)更迭烃和非更迭烃 38

(六)电子数超过6的芳系 38

(七)两个电子的体系  39

(八)四个电子的体系,反芳香性 40

(九)八电子的体系  42

(十)十电子的体系  42

(十一)大于十个电子的体系:4n+2电子  44

(十二)大于十个电子的体系:4n电子  45

(十三)其他的芳香化合物 46

(十四)自由价  47

超共轭作用  48

互变异构  49

(一)酮—烯醇互变异构  49

(二)其他质子移动的互变异构  50

第四章 氢键加成化合物 53

(一)电子给予体—接受体(EDA)络合物  54

(二)由冠醚和类似化合物形成的络合物  56

(三)包含化合物 56

(四)笼形化合物 57

(五)索烃和轮烷 57

第五章 立体化学旋光性和手征性 58

(一)旋光度依赖于量度的条件 59

(二)旋光性 60

(三)手性中心的产生 65

(四)Fischer投影 65

(五)绝对构型 66

(六)测定构型的方法 69

(七)旋光的产生 70

(八)不止一个手性中心的分子 71

(九)拆开的方法 73

(十)旋光纯度 74

顺反异构  75

(一)由双键引起的顺反异构 75

(二)单环化合物的顺反异构 78

(三)稠环系的顺反异构  80

(五)对映异位和非对映异位的原子、基团和面 81

(四)无机化合物的顺反异构  81

(六)立体定向和立体有择的合成 83

构象分析 84

(一)开链体系构象 84

(二)六元环构象 86

(三)有杂原子的六元环构象 88

(四)其他环构象 89

(五)确定构象的方法 89

张力  90

(一)小环张力  90

(二)中环张力  91

(三)不饱和环 92

(四)不能避免的拥挤引起的张力  94

第六章 电子效应诱导效应  96

(一)在物理性质上的反映 99

共轭效应  99

(二)在化学性质上的反映 100

超共轭效应 102

同共轭效应 103

场效应  105

空间效应 106

第七章 机理和测定机理的方法(一)机理的类型 109

(二)反应的类型 109

(三)反应的热力学要求  111

(四)反应的动力学要求 112

(五)动力学控制和热力学控制  114

(六)Hammond基本原理 114

(二)中间体存在的确定 115

(一)产物的鉴别 115

测定机理的方法 115

(七)微观可逆性 115

(三)催化的研究 116

(四)同位素标记 116

(五)立体化学的证据 116

(六)动力学证据 117

(七)同位素效应 121

第八章 酸碱理论水—离子理论 124

溶剂理论  126

质子理论  128

电子理论  130

正负理论  132

酸碱强度  133

(二)分子结构对酸碱强度的影响  134

(一)溶剂的校平效应 134

(一)一般酸碱催化反应 143

酸碱理论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 143

(二)特殊酸或碱催化反应 146

(三)软硬酸碱理论 146

软硬酸碱分类 147

第九章 有机活性中间体阳碳离子  153

(一)稳定性和结构 153

(二)阳碳离子的产生和毁灭  156

阴碳离子  157

(一)稳定性和结构 157

自由基  162

(一)稳定性和结构 162

(二)阴碳离子的产生和毁灭  162

(二)自由基的产生和毁灭 165

卡宾  166

(一)卡宾的稳定性和结构 166

(二)卡宾的产生和毁灭 168

(三)卡宾的反应 168

乃春  169

(一)乃春的结构 169

(二)乃春的生成 169

(三)乃春的反应 170

苯炔  170

(一)苯炔的结构 170

(二)苯炔的生成 171

(三)苯炔的反应 171

(一)SN2机理 172

第十章 脂肪亲核取代反应机理  172

(二)SN1机理 176

(三)SN1机理中的离子对 178

(四)混合的SN1和SN2机理 180

(五)邻基机理 182

(六)由π和σ键的邻基参与,非经典的阳碳离子 186

(七)SNi机理 197

(八)在烯丙碳上亲核取代,烯丙重排 198

(九)在脂肪三角碳上亲核取代,四面体机理 201

(十)在乙烯碳上亲核取代 204

反应性  207

(一)基质结构的效应 207

(二)进攻亲核试剂的效应  212

(三)离去基团的效应  214

(四)反应介质的效应 218

(五)两可亲核试剂,专位性 221

(六)两可基质 224

反应  225

(一)氧亲核试剂 225

(二)硫亲核试剂 248

(三)氮亲核试剂  250

(四)卤素亲核试剂 261

(五)氢亲核试剂 265

(六)碳亲核试剂 270

(七)在磺酰基硫上的亲核取代 299

第十一章 芳环的取代反应(一)亲电取代反应 302

(二)亲核取代反应 317

第十二章 离子性的加成和消除反应(一)氢卤酸对烯键的加成 327

(二)烯的酸性水合反应 330

(三)卤素与烯键的加成反应  331

(四)消除反应的历程 333

(五)消除反应的方位 335

(六)E2消除反应的立体化学 338

(七)醇的失水反应 340

(八)消去1,2二卤的反应 341

(九)加成和消除反应在合成上的举例  342

第十三章 协同反应(一)概论  346

(二)分子轨道对称性和电环化反应  349

(三)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的理论简介  352

(四)σ键迁移反应 356

(五)环加成和环消除反应 364

(六)环加成的方向和方位问题  370

(七)[3,3]σ迁移重排 373

第十四章 羰基加成反应(一)概论 375

(二)羰基的活性 377

(三)阴碳离子 380

(四)反应  385

(五)羰基和羰负离子的缩合反应  395

(六)内鎓与羰基的加成—消除反应(Wittig反应) 400

第十五章 自由基取代机理  404

(一)自由基机理概述 404

(二)自由基取代机理 405

(三)芳香基质的机理 406

(四)自由基反应的邻基促进 407

反应性  408

(一)脂肪基质反应性 408

(三)芳香基质的反应性 410

(二)桥头反应性 410

(四)进攻基的反应性 411

(五)溶剂对反应性的效应 412

反应  412

(一)氢作离去基 413

(二)N2作离去基 431

(三)金属作离去基 434

(四)卤素作离去基 435

(五)硫作离去基 435

(六)碳作离去基 436

第十六章 分子重排(一)概述  440

(二)重排反应历程 441

(三)重排反应实例 450

第十七章 金属有机化学(一)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结构 469

(二)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制备  478

(三)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命名及稳定性和反应性  481

(四)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基元反应  483

(五)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催化循环过程  495

(六)过渡金属卡宾络合物  500

第十八章 光化学(一)激发态和基态 503

(二)单线态和三线态,“禁忌”跃迁 504

(三)激发的类型 505

(四)激发态的性质和命名原则  506

(五)光解分裂 507

(六)激发分子的毁灭:物理过程 508

(七)激发分子的毁灭:化学过程 510

(八)光化学机理的测定  51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