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经济学数学化导论
经济学数学化导论

经济学数学化导论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程祖瑞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500436912
  • 页数:253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数学向经济学渗透的历史出发,对其机理进行了探讨。
《经济学数学化导论》目录

一、中国经济的发展要现代化,中国的经济学也要现代化 1

二、倡导科学是现代化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 4

三、数学化促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6

四、我国的经济学数学化的途径 12

第一篇 经济学的数学化是一个历史过程 23

第一章 经济学萌芽时期对算术方法的应用 23

一、《政治算术》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学术氛围 24

二、配第所倡导的“经验数量方法”的特征 25

三、“经验数量方法”的学术价值 27

一、边际概念与微积分的学术渊源 29

第二章 边际分析:微积分向经济学渗透的产物 29

二、边际量是客观经济关系的反映 34

三、边际分析在经济学中的广泛运用 36

四、边际分析给经济学带来哪些理论突破 43

五、信息经济对边际收益递减原理的挑战 47

第三章 从一般均衡论的创立与发展看数学向经济学的渗透 49

一、瓦尔拉斯一般均衡论的创立 49

二、瓦尔拉斯一般均衡论奠定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基础 52

三、现代数学对瓦尔拉斯一般均衡论的发展与完善 53

四、非均衡理论是对均衡理论的扩展 60

五、经济学新旧“范式”交替中一般均衡论的历史命运 61

第四章 线性规划:数学与经济学的结缘 63

一、线性经济学概述 63

二、从线性规划的创立,看数学与经济学的相互渗透 68

三、在线性规划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经济学的突破伴随着数学的突破 70

四、线性规划的局限性及其发展方向 75

第五章 投入产出分析 78

一、投入产出模型是一般均衡论的简化方案 78

二、空间概念的拓展与矩阵代数的应用 79

三、投入产出模型的动态化与最优化 83

四、投入产出分析为经济学提供了新的思维工具 92

五、投入产出分析的局限性 93

第六章 对策论:数学与经济学同步发展的例证 96

一、对策论是关于利益冲突的数学模型 96

二、对策论的创立是数学家与经济学家合作的产物 99

三、现代对策论与经济学同步发展 100

四、用对策论重构经济学 107

第七章 随机数学向经济学的渗透 110

一、经济计量学是数理统计在经济学领域的发展与创造 110

二、经济计量学给经济学的发展带来哪些理论突破 122

三、经济计量学面临的困境及其发展前景 126

一、通过模糊数学可以沟通经济学研究中的语言方法和数理方法 129

第八章 模糊数学向经济学的渗透 129

二、模糊数学对于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意义 130

三、模糊数学对于经济学应用研究的意义 133

四、隶属规律与概率规律的比较 134

第九章 非线性科学向经济学的渗透 136

一、非线性:经济系统的本质特征 136

二、非线性科学:当代科学的前沿领域 139

三、经济混沌现象的发现及其对传统经济理论的挑战 141

一、经济学概念的可计量性对于理论创新的意义 149

第二篇 经济学数学化的机理探讨 149

第十章 经济学概念的可计量性 149

二、从经济现象中抽象出可以计量的定性概念是个艰巨的创造 151

三、努力把不可量化的概念转化为可计量的概念是经济学成熟的标志 152

四、不断创造新的可计量概念是学科演进的阶梯 157

第十一章 公理化:构建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160

一、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公理化对于自身发展与完善的重要意义 160

二、转轨变型时期的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如何借鉴公理化方法 165

三、公理化方法的局限性 166

一、现代数学是广义结构性数学 169

第十二章 经济学系统与数学系统同态是经济学数学化的内因 169

二、同构与同态 172

三、经济学系统与数学系统的同态关系 174

第十三章 理论抽象的必要性与理论逆反的途径 183

一、理论抽象的必要性 183

二、理论逆反的途径 188

第十四章 经济学规范研究的数量化 198

一、思辨:传统规范研究的思维方式 198

二、价值判断标准的量化问题 200

三、现代数量方法对于规范研究的适用性 202

一、“本体”说还是“工具”说 209

第三篇 经济学数学化的哲学思考 209

第十五章 经济学数学化的哲学思考 209

二、逻辑主义还是历史主义 217

三、“数学化”还是“社会学化” 224

附录1 经济学的数学化问题讨论综述 228

附录2 熵的概念对经济学的启示 239

附录3 专家评语 246

主要参考文献 248

后记 25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