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物
生物学  第2册
生物学  第2册

生物学 第2册PDF电子书下载

生物

  • 电子书积分:2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田清涞,高崇明,曾耀辉等编
  • 出 版 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6
  • ISBN:15063·3737
  • 页数:805 页
图书介绍:
《生物学 第2册》目录
标签:生物学 生物

第四篇 生物类群的多样性 2

第十一章 生物的分类 2

第一节 生物的分类系统 2

一、生物分类的演变 2

二、生物分类系统 3

(一)人为分类系统 3

(二)自然分类系统 3

(三)五界分类系统 4

思考题 6

第二节 生物分类阶元和生物二名法 6

一、生物分类阶元 6

二、生物二名法 8

摘要 9

思考题 9

习题 10

第十二章 病毒 11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和组成成分 12

一、病毒的发现 12

二、病毒的形态 14

三、病毒的化学组成 14

(一)核酸 14

(二)蛋白质 16

思考题 16

第二节 病毒的结构 16

一、二十面体病毒粒子 16

二、螺旋体病毒粒子 17

三、有被膜的病毒粒子 17

四、蝌蚪状的噬菌体 17

思考题 18

第三节 病毒的复制——病毒的繁殖 18

一、附着 18

二、侵入 19

三、病毒的复制与聚集 20

(一)双链DNA噬菌体的复制 21

(二)单链DNA病毒的复制 21

(三)RNA噬菌体和某些RNA动物病毒的复制 22

(四)RNA肿瘤病毒和逆向转录作用 22

(五)动物和植物细胞中的病毒复制 22

四、成熟病毒粒子的释放 24

思考题 24

第四节 溶原性和干扰素 24

一、溶原性细菌 24

二、干扰素 26

思考题 27

第五节 病毒的起源和进化地位 27

一、病毒的起源 27

(一)病毒属于寄生型的生物 28

(二)病毒是原始形式的生物 28

(三)病毒是细胞的产物 28

二、病毒的进化地位 28

摘要 29

思考题 29

习题 30

第十三章 原核生物界 32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 32

一、细菌的发现和研究方法 32

(一)细菌的发现 32

(二)研究细菌的方法 34

二、细菌的形状 35

三、细菌的大小 36

思考题 36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 37

一、细胞质膜 37

二、细胞壁和革兰氏染色 38

(一)细胞壁的化学成分 38

(二)细胞壁的功能 40

三、荚膜 40

四、鞭毛 40

(一)鞭毛的成分和结构 41

(二)鞭毛和运动 42

(三)繖毛 43

五、核区:DNA 43

六、细胞质及其内含物 43

(一)核糖体 44

(二)气泡 45

(三)颗粒状内含物 45

七、芽孢 45

思考题 46

第三节 细菌的营养 47

一、细菌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47

二、细菌的营养类型 47

(一)光能自养细菌 47

(二)光能异养细菌 49

(三)化能自养细菌 49

(四)化能异养细菌 50

思考题 50

第四节 细菌的繁殖和生长 50

一、细菌的繁殖 50

(一)细胞核分裂 50

(二)形成横隔壁 50

二、细菌的生长 51

(一)延迟期 51

(二)对数期 52

(三)稳定期 52

(四)衰亡期 52

三、细菌的遗传 53

第五节 立克次氏体、枝原体和衣原体 53

一、立克次氏体 53

(一)立克次氏体的形态结构 53

(二)立克次氏体的性质 54

(三)立克次氏体的宿主细胞 54

二、技原体 54

(一)枝原体的形态结构 55

(二)枝原体的性质 55

(三)枝原体的生长环境及其它生物的关系 56

三、衣原体 56

第六节 蓝绿藻 57

一、蓝绿藻的结构 57

二、蓝绿藻的营养 58

三、蓝绿藻的进化地位 59

第七节 原核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59

一、自然界中的原核生物 59

二、原核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59

(一)细菌在碳素循环中的作用 60

(二)细菌在氮素循环中的作用 60

三、原核生物和其它生物之间的关系 61

(一)细菌在人体上的分布 61

(二)疾病与免疫 62

摘要 64

思考题 65

习题 65

第十四章 真菌界 69

第一节 真菌单独列为一界的必要性 69

思考题 70

第二节 真菌的营养方式 70

思考题 71

第三节 粘菌亚界 71

一、原质团粘菌 71

二、细胞粘菌 72

思考题 74

第四节 真菌亚界 74

一、藻菌门 75

(一)鞭毛菌亚门 75

(二)接合菌亚门 76

二、子囊菌门 77

(一)菌絲体特征 77

(二)子囊的发育 78

(三)马鞍菌 79

三、担子菌门 80

(一)长阶段的双核期 80

(二)担子的发育 82

(三)蘑菇 83

思考题 84

第五节 共生的真菌 84

思考题 86

第六节 危害农作物的真菌 86

(一)马铃薯晚疫病 86

(二)小麦锈病 87

摘要 89

思考题 89

习题 89

第十五章 植物界 92

第一节 摆脱对水的依赖 92

思考题 93

第二节 不能离开水的植物 94

一、绿藻门 94

(一)单细胞绿藻 96

(二)群体种类 97

(三)多细胞绿藻 99

二、金藻门 101

三、甲藻门 102

四、褐藻门 103

五、红藻门 105

思考题 106

第三节 过渡性的陆生植物 106

一、孢子体寄生在配子体上 106

二、葫芦藓 107

三、地钱 108

思考题 109

第四节 真正的陆生植物 109

一、蕨类植物 110

(一)中华卷柏 110

(二)木贼 111

(三)真蕨 112

二、种子植物 113

(一)花粉管和种子的形成 113

(二)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比较 115

(三)裸子植物 116

(四)被子植物 120

(五)被子植物和传粉者共同进化 123

摘要 125

思考题 126

习题 126

第十六章 动物界 129

第一节 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门 129

一、原生动物的特性 129

(一)原生动物是单细胞的真核生物 129

(二)细胞内具有特定结构,完成生物体的生物机能 129

(三)原生动物身体微小 129

(四)群体生活 130

二、原生动物的分类及各类代表动物 130

(一)鞭毛虫纲 130

(二)肉足虫纲 134

(三)孢子虫纲 136

(四)纤毛虫纲 136

三、原生动物的系统进化 140

思考题 141

第二节 原始多细胞动物——海绵动物 141

一、海绵动物的结构特征 141

(一)体型不对称 142

(二)体表多孔 142

(三)没有器官系统和明确的组织 143

(四)水沟系 143

二、海绵动物的进化地位 143

思考题 145

第三节 具有两胚层的动物——腔肠动物 146

一、腔肠动物的特征 146

(一)辐射对称 146

(二)两胚层和原始消化腔的出现 146

(三)组织分化 146

二、腔肠动物门的代表动物 147

(一)水螅的外部形态 147

(二)水螅的体壁结构 148

(三)薮枝螅的生活史 149

三、腔肠动物的系统发展 149

摘要 153

思考题 153

第四节 具有三胚层两侧对称的动物——扁形动物门 154

一、扁形动物进化特征 154

(一)两侧对称 154

(二)中胚层的出现 154

(三)皮肤、肌肉囊的形成 155

(四)出现了器官系统的分化 155

二、扁形动物的类群及其和人类的关系 155

(一)涡虫纲 155

(二)吸虫纲 158

(三)绦虫纲 162

三、扁形动物的系统发展 163

摘要 164

思考题 164

第五节 具有假体腔三胚层动物——线形动物门 164

一、线形动物的特征 164

二、线形动物的分纲及各纲和人类的关系 166

(一)线虫纲 166

(二)轮虫纲 170

摘要 170

思考题 170

第六节 软体动物门 170

一、软体动物的共同特征 170

二、软体动物的分纲 171

(一)双神经纲 171

(二)腹足纲 171

(三)瓣鳃纲 172

(四)头足纲 175

思考题 175

第七节 身体分节的动物——环节动物门 175

一、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175

(一)体节的出现 175

(二)刚毛及疣足的出现 176

(三)闭管式循环系统 176

(四)后肾管的出现 176

(五)链状神经系统的出现 176

(六)胚胎发育经过担轮幼虫时期 176

二、环节动物门的分类 176

(一)多毛纲 177

(二)寡毛纲 179

(三)蛭纲 179

摘要 180

思考题 180

第八节 无脊椎动物发展高峰——节肢动物门 180

一、节肢动物门的进化特征 181

(一)身体异律分节及附肢分节 181

(二)体被几丁质的外骨骼 181

(三)肌肉系统发达 182

(四)气管呼吸 182

二、节肢动物的分类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182

(一)三叶虫纲 182

(二)甲壳纲 183

(三)肢口纲 183

(四)蛛形纲 183

(五)多足纲 183

(六)昆虫纲 183

三、无脊椎动物最繁茂的一纲——昆虫纲 183

(一)外部形态对生活环境的适应 187

(二)昆虫内部结构对生活环境的适应 191

(三)昆虫和人类的关系 192

四、节肢动物的系统发展 193

摘要 195

思考题 195

第九节 后口动物支,次生辐射动物——棘皮动物门 195

一、棘皮动物的主要特征 195

(一)身体五辐对称 195

(二)石灰质内骨骼的出现 196

(三)辐射水管系统 197

(四)发达的真体腔 198

(五)胚胎发育过程中经过短(羽)腕幼虫期 198

二、棘皮动物的分纲 198

(一)海星纲 198

(二)蛇尾纲 199

(三)海胆纲 200

(四)海参纲 200

(五)海百合纲 200

三、棘皮动物的系统发展 200

第十节 半索动物门 201

一、半索动物门的特征 201

二、半索动物的代表动物——柱头虫 201

思考题 203

第十一节 脊索的出现——脊索动物门 203

一、脊索动物的特征 204

(一)脊索 204

(二)背神经管 205

(三)咽鳃裂 205

二、脊索动物的分类 205

(一)尾索动物亚门 206

(二)头索动物亚门 207

(三)脊椎动物亚门 207

摘要 226

思考题 229

习题 230

自我测验试题(四) 233

第五篇 生物生存的多样性 234

第十七章 营养及消化 234

第一节 绿色植物的矿质营养 234

一、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生理作用 236

(一)植物体内矿质元素的分类 236

(二)矿质元素的生理功能 237

二、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239

(一)根的形态和结构 239

(二)植物根对矿质元素和水的吸收 245

思考题 253

第二节 植物的碳素营养——光合作用 253

一、叶的结构 254

(一)叶的形态结构 254

(二)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器官 256

(三)叶绿体的色素 257

二、光合作用的机理 263

(一)光合作用的原初过程和氧的来源 264

(二)光合作用中同化力的形成 265

思考题 266

第三节 异养生物的营养 266

一、异养生物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267

(一)营养物质的作用 267

(二)营养物质的类型 267

(三)营养和食物 272

二、异养生物的营养类型 273

(一)腐生性营养 273

(二)寄生性营养 273

(三)共生性生物营养 274

(四)动物的取食 274

思考题 274

第四节 消化与消化系统 275

一、消化方式的演变 275

(一)细胞内消化 275

(二)从细胞内消化向细胞外消化的过渡 275

(三)细胞外消化 277

二、人和哺乳动物的消化系统 278

(一)口腔和咽 278

(二)食道 282

(三)胃 282

(四)肠 284

三、消化腺 286

(一)肝脏 286

(二)胰脏 287

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289

(一)食物的消化 289

(二)营养物质的吸收 290

摘要 291

思考题 292

习题 293

第十八章 生物体内物质运输 303

第一节 维管植物茎的结构 304

一、茎的形态 304

二、双子叶植物茎的结构 304

(一)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304

(二)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结构 306

(三)双子叶草本植物的茎 309

三、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 311

(一)表皮 311

(二)下皮 311

(三)薄壁组织 311

(四)维管束 312

(五)髓 312

四、维管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系统 312

思考题 313

第二节 水及有机物质的运输 313

一、植物的蒸腾作用 313

(一)蒸腾作用的意义 313

(二)蒸腾作用的调节 314

二、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322

(一)水分运输的途径 322

(二)水分在植物体内向上运输的动力 323

三、有机物质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324

(一)有机物质运输的形式 324

(二)有机物质的运输途径 325

(三)有机物质的分配 325

(四)有机物质运输的机理 326

思考题 326

第三节 动物体内的物质运输——循环系统 327

一、动物循环系统的演变 327

(一)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和低等动物的循环系统 327

(二)闭管式循环系统的出现 328

(三)适应生活,开管式循环系统的出现 329

(四)脊椎动物的循环系统 329

二、人的血液循环系统 331

(一)心脏 333

(二)动脉系统及动脉血压 337

(三)静脉系统 342

(四)脉搏 343

(五)淋巴系统 343

三、微血管循环 344

思考题 345

第四节 血液 346

一、血液的成分 346

(一)血浆 346

(二)血细胞 348

二、血液的功能 354

(一)物质在血液中的运输 354

(二)血液的防御机能 357

摘要 359

习题 360

第十九章 气体交换 369

第一节 水生生物的气体交换 369

一、水生单细胞生物的气体交换 369

二、水生多细胞生物的气体交换 369

(一)低等生物的气体交换 369

(二)鱼的气体交换 370

思考题 372

第二节 高等植物的气体交换 372

一、茎的气体交换 372

二、根的气体交换 373

三、叶的气体交换 373

思考题 374

第三节 陆生动物的呼吸 374

一、陆生无脊椎动物的气体交换 374

(一)蚯蚓的呼吸 374

(二)节肢动物的气体交换 375

二、陆生脊椎动物的呼吸 377

(一)两栖类动物的肺呼吸 377

(二)鸟类的双重呼吸 378

三、人的气体交换 379

(一)人呼吸器官的结构 379

(二)人的呼吸机制 382

(三)气体交换 384

(四)呼吸运动的调节 387

(五)空气污染与呼吸 390

摘要 390

思考题 391

习题 392

第二十章 盐水平衡的维持及代谢废物的排除——排泄系统 395

第一节 内环境平衡的重要性 395

一、内环境 395

二、内环境平衡的重要性 395

三、内环境平衡的物质基础 396

思考题 397

第二节 血液化学的调节 397

一、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 397

二、血浆在内外环境物质交换中的地位 398

三、干扰内环境平衡的因素及排除干扰的机制 398

思考题 400

第三节 排泄和内环境的平衡 400

一、植物的排泄 401

(一)水生植物的排泄 401

(二)陆生植物的排泄 401

二、动物的排泄 402

(一)无脊椎动物的排泄 402

(二)脊椎动物的排泄 405

三、人的排泄与内环境平衡 411

(一)人体肾脏的结构 411

(二)肾单位 412

(三)尿的形成 415

(四)肾脏的调节作用 416

摘要 419

思考题 420

习题 420

第二十一章 体温调节 424

第一节 生物体保持体温相对恒定的必要性 424

思考题 425

第二节 生物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 425

一、生物体的产热过程 425

二、生物体的散热过程 426

(一)热的传导与对流 426

(二)辐射与反射 426

(三)蒸发散热 426

思考题 427

第三节 水生哺乳动物的体温调节 427

思考题 428

第四节 陆生哺乳动物的体温调节 428

一、对低温的调节 428

二、对高温的调节 430

三、沙漠动物的适应 431

思考题 432

第五节 人体对体温的调节 432

一、体温调节系统 432

二、人体的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异 435

摘要 435

思考题 436

习题 436

第二十二章 激素的调节 438

第一节 植物激素及其调节 439

一、天然的植物激素及其调节 440

(一)生长素类 440

(二)赤霉素类 447

(三)细胞分裂素(或细胞激动素) 448

(四)脱落酸 451

(五)乙烯 452

(六)植物激素的类似物——植物生长调节剂 453

(七)开花的化学控制 454

思考题 458

第二节 动物的激素及其调节 459

一、无脊椎动物的激素及其调节 459

(一)昆虫的内分泌系统及昆虫激素 460

(二)昆虫激素的生理效应 460

(三)昆虫的外激素 465

二、脊椎动物的激素及其调节 467

(一)消化激素的控制 468

(二)内分泌器官分泌的激素及其调节 470

(三)不饱和脂肪酸类激素——前列腺素 489

(四)激素的平衡和外界环境的关系 490

思考题 492

第三节 激素活动的机制 492

一、蛋白质、多肽和胺类激素作用的机制 492

(一)靶细胞如何识别激素 493

(二)受体如何传递激素的信息 493

(三)cAMP如何发挥作用 495

(四)环鸟苷酸(cGMP)的作用 496

二、类固醇激素作用的机制 497

摘要 499

思考题 501

习题 501

第二十三章 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 503

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进化 503

一、无脊椎动物神经的演化 503

(一)原生动物的感动系统 503

(二)腔肠动物的网状神经系统 504

(三)扁形动物的梯状神经系统 505

(四)蚯蚓、蝗虫的链状神经系统 505

二、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 508

(一)圆口类动物的神经系统 508

(二)两栖和爬行类新脑皮层的出现 508

(三)高等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 509

思考题 512

第二节 脑 512

一、脊椎动物脑的进化 512

二、人的大脑 516

三、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特征 520

(一)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 520

(二)条件反射的形成 521

(三)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特征 522

思考题 523

第三节 脊椎动物的神经通路 523

一、神经细胞 523

二、反射和反射弧 524

三、脑神经和脊神经 527

四、植物性神经系统 530

思考题 532

第四节 神经冲动的传导 532

一、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532

二、神经冲动及其传导 534

(一)神经沿类能和突触的传导 535

(二)运动神经沿轴突和效应器之间的传递 542

思考题 542

第五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543

一、感受器的分类 543

二、感受器活动的一般规律 543

三、皮肤感受器 544

四、骨骼肌的感受器 546

五、内脏感受器 547

六、视觉 549

(一)视觉器官的构造 549

(二)视觉的传导 552

七、听觉和位觉(平衡觉) 555

(一)耳的构造 555

(二)听觉的传导 556

(三)平衡觉和加速觉 557

八、嗅觉和味觉 558

摘要 563

思考题 564

习题 564

第二十四章 肌肉和骨骼——运动系统 569

第一节 肌肉和运动 570

一、肌肉的起源和演化 570

(一)肌肉的胚胎发育 570

(二)骨骼肌的形态和运动 572

(三)人体骨骼肌 573

二、脏肌和运动 576

三、肌肉收缩 578

(一)骨骼肌的组织学结构 578

(二)肌肉收缩时的化学变化和能量转变 578

思考题 580

第二节 骨骼和运动 580

一、骨骼的发生和演变 581

(一)头骨的发生和演变 581

(二)中轴骨骼的发生和演变 584

(三)附肢骨骼的发生和演变 588

二、骨的形态与结构 589

(一)骨的形态 591

(二)骨的结构 591

三、骨的连接与关节运动 592

四、骨骼系统的功能 594

摘要 595

思考题 595

习题 595

自我测验试题(五) 598

第二十五章 生物的行为 599

第一节 行为是生物的突出属性 599

一、什么是行为 599

二、植物有没有行为 600

(一)向性运动 600

(二)感性运动 600

(三)趋性运动 600

(四)生物钟 600

三、研究行为的困难 601

四、行为的物质基础 602

思考题 603

第二节 趋性、反射和本能 603

一、趋性 603

二、反射 605

三、本能 607

思考题 607

第三节 天赋和学习 608

一、心理学家和动物学家的争论 608

二、可修饰的天赋界限 609

三、研究学习行为的困难 611

四、学习行为的类型 613

(一)习惯化 613

(二)条件反射 614

(三)尝试——失败的学习 615

(四)印随学习 616

(五)洞察力的学习 616

(六)学习机制 618

思考题 622

第四节 动机 622

一、生物学含义 622

二、必要的刺激 624

思考题 627

第五节 动物的通讯 628

一、声音通讯 628

(一)昆虫的声音通讯 628

(二)蛙的声音联络 631

(三)鸟的歌声 632

(四)哺乳动物声音通讯 634

(五)回声定位 635

二、化学通讯 637

(一)“直效型”外激素 638

(二)“引发型”外激素 639

三、视觉通讯 641

(一)求偶夸耀 641

(二)进攻夸耀 644

四、蜜蜂通讯 644

(一)蜜蜂的等级 644

(二)圆形舞 645

(三)摆尾舞 646

(四)蜜蜂的罗盘 647

思考题 649

第六节 生物钟 649

一、什么叫生物钟 649

二、环境对生物钟的调节 651

三、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 652

(一)与激素的关系 652

(二)与振荡器的关系 652

(三)与光敏色素系统的关系 653

四、人类的节律 654

思考题 656

第七节 定向行为 656

一、由可见的地面标志定向 656

二、由气味定向 657

三、鸟类的定向和航行 658

(一)鸟的迁飞和归巢 658

(二)以太阳为罗盘 659

(三)以星星为罗盘 660

(四)问题的复杂性 660

思考题 661

第八节 行为的进化和遗传 661

一、行为的进化 661

(一)适者生存 662

(二)行为进化的证据 662

二、行为的遗传 665

(一)行为受遗传控制 665

(二)行为的突变 666

(三)求偶行为的遗传 668

(四)节律性遗传 671

摘要 674

思考题 675

习题 676

第六篇 生物与环境 678

第二十六章 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个体生态学 678

第一节 无机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678

一、生物圈 678

(一)水圈 679

(二)大气圈 679

(三)岩石圈 679

二、自然地理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680

(一)光对生物的影响 680

(二)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682

(三)湿度和水分对生物的影响 685

(四)化学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688

(五)土壤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690

(六)自然地理因素对生物的综合影响 691

思考题 694

第二节 生物因素 695

一、种内关系 695

(一)争夺食物和栖息地 695

(二)群聚生活的物种个体间的分工 695

(三)种内关系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696

二、种间关系 696

(一)捕食 696

(二)竞争 697

(三)寄生和共生 697

摘要 698

思考题 698

习题 698

第二十七章 种群生态学 702

第一节 种群和种群生态学 702

一、种群生态学的历史 702

(一)种群 702

(二)种群生态学 704

(三)种群生态学的建立 704

二、种群的结构及研究方法 706

(一)种群的结构 706

(二)种群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707

思考题 707

第二节 种群数量变动 708

一、种群的指数增长 708

二、种群数量增长的逻辑斯谛曲线 709

三、数量变动与密度有关的因素和密度无关的因素 711

(一)密度制约因素 711

(二)非密度制约因素 712

(三)密度效果 712

四、种群数量的空间变动 714

摘要 715

思考题 715

习题 715

第二十八章 群落生态学 717

第一节 群落的结构 717

一、群落 717

二、群落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 718

(一)垂直分布 718

(二)水平分布 719

三、群落的时间结构——时间分布 721

(一)昼夜节律 721

(二)季节性分布 722

四、群落的多样性和优势种 725

五、小生境 726

六、食物链和食物网 727

(一)海洋生物群落的食物链 727

(二)陆地生物群落的食物网 729

(三)食物链的意义 729

思考题 731

第二节 群落的演替 731

一、初级演替——阔叶林群落的形成 731

(一)单一种群的建立阶段 732

(二)苔藓类植物的出现 732

(三)草本植物阶段 732

(四)低矮植物和灌木阶段 732

(五)阔叶林群落的建成 733

二、次级演替 734

(一)池塘群落的演替 734

(二)人在群落演替中的作用 735

摘要 735

思考题 736

习题 736

第二十九章 生态系统及其功能 739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739

一、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739

(一)无机物 739

(二)水和气体 739

(三)太阳辐射能 740

二、生产者 740

三、消费者 743

四、分解者 745

思考题 746

第二节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746

一、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 746

(一)生态系统中的营养水平 746

(二)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金字塔 747

(三)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748

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749

(一)物质循环的类型 749

(二)水的循环 749

(三)碳的循环 751

(四)氮的循环 752

(五)磷的循环 753

(六)钙的循环 754

三、生态平衡 756

(一)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平衡 756

(二)物质循环和能量的输入、输出的平衡 756

(三)生态平衡系统有相对稳定性 756

(四)平衡生态系统的可变性 756

摘要 757

思考题 758

习题 758

第三十章 人和环境 761

第一节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761

一、世界人口的激增 761

(一)人口的激增 761

(二)城市群落 762

二、人对环境的影响 763

(一)人类的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763

(二)水资源的破坏 767

(三)工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767

思考题 769

第二节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 770

一、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认识 770

二、生态平衡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772

三、自然保护 774

摘要 776

思考题 777

习题 778

自我测验试题(六) 780

习题答案 781

自我测验试题参考答案要点 79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