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
-
意象转换视域下的中国古典诗词俄译研究
童丹著2011 年出版240 页ISBN:9787010102351本书在梳理了中外诗歌意象理论沿革的情况后,归纳了古今中外诗歌意象理论的共同点,明确地界定了意象的内涵和外延,阐释了意象转换在诗歌翻译中的重要性,提出了意象转换是译诗和研究诗歌翻译的理想的切入点。深入...
-
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
李瑾瑜,柳德玉,牛震乾编2003 年出版195 页ISBN:780139948X本书本书针对近期新课程的实施、就教师如何理解新课程、教师的自身素质在哪些方面需要提高、以及如何在教育教育中更好地实施课程等进行探讨。...
-
同文的现代转换 日语借词中的思想与文学
董炳月编2012 年出版404 页ISBN:9787800409950本书研究明治维新之后日语汉字词汇向中国的“逆输入”以及相关的思想生成问题。主要研究的是四个词汇和中国现代白话文中日语的影响导致的“日本文体”。四个词汇分别是:国语、国民、革命、个人。现代汉语中...
-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研究
洪波编2012 年出版244 页ISBN:9787308106825本书从话语角度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及其范式进行本体论解读的基础上,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多学科交叉应用研究思维;立足于现时代背景,梳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旧范式面临的困境,探...
-
全球化背景下的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丛书 语码转换
赵一农编著2012 年出版372 页ISBN:9787544625357本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接触中出现的语言现象——语码转换,本书基本涵盖了语码转换的方方面面。
-
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设计与施工
唐兴荣编写2012 年出版521 页ISBN:9787112142958本书按照我国规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 2011),系统而完整地阐述了高...
-
劳动力结构转换与居民收入差距
杨新铭著;罗润东主编2012 年出版215 页ISBN:9787514115574本书测算了中国居民收入差距与劳动力结构(人力资本差距)状况,并以此为基础,以技术进步为切入点,构建了二元经济理论模型,系统分析了劳动力结构转换对收入差距形成及其变动的影响。...
-
智能AD和DA转换 英文
(美)哈比编著2013 年出版167 页ISBN:9787030364968近年来,工业变革带动了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技术的发展。在数/模(DA)和模/数(AD)的转换中,智能化的概念被提出,用来检测模拟量的缺陷并加以修正。本书首先介绍了当前数据转换设计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所面临的挑战,并...
-
后现代文学提问方式及问题域转换研究
田龙过著2012 年出版279 页ISBN:9787516109601“文学是什么?”这是西方国家传统文学理论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文艺学的整个理论体系都是“文学是什么”这一问题的逻辑展开。传统文学理论的提问方式,无疑预设了文学存在这一前提,并试图找出一种涵盖所有文学的内...
-
音乐与建筑 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和音乐解释学
赵鑫珊著2010 年出版365 页ISBN:9787807419532本书作者系统梳理阐述了西方古典音乐的源流及其与西方建筑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为用,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关系,分别解析了西方主要古典音乐大师的部分主要作品。...
-
双语和双语类型转换 中国西南地区个案研究
李锦芳主编2009 年出版238 页ISBN:9787811087093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分布集中、支系繁多、语言、方言密集,各民族使用兼用两种语言情况极多,形成双语社会。本书通过个案研究,探讨西南地区的双语和双语类型转换问题。...
-
中国资源配置机制转换论
江奔东主编2001 年出版173 页ISBN:756072279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本书从理论上探讨了现代经济社会资源配置的最基本的两种体制、机制,总结了中国资源配置机制转换的基本经验,指出了尚存在和碰到的新情况,预测了总的转换进程等。...
-
新能源汽车与新型蓄能电池、热电转换技术
钱伯章编著2010 年出版189 页ISBN:9787030281289本书详尽介绍了世界和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与新型蓄能电池、热电转换技术领域的发展现状与前景,评述了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重点评述了:1.国外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和趋势,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和趋势...
-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 创新与转换
柯锦华,任平主编2010 年出版353 页ISBN:978750971364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状况如何?是否存在具有主导意义的研究范式的转换?今后的发展方向又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找回亲切的现场感,以恢复对于当代生活的解释力和对于普通公众的吸引力?又如何...